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可诊断,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等常见症状,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诱因包括生活方式、药物、疾病等方面,紧急处理是补充糖分,预防需合理用药、定时进餐、适度运动等。
不同人群低血糖症状的特点
儿童:儿童低血糖时除了可能出现与成人相似的手抖、出汗、饥饿感外,还可能表现得比较烦躁、哭闹不安,这是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更多通过情绪和行为变化来体现身体不适。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低血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更易导致惊厥等严重表现,需要特别关注。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嗜睡,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减退,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不明显,而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更隐匿,所以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更需要密切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血糖调节机制异常,发生低血糖时的症状可能与非糖尿病患者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在低血糖时,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能不明显,而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如幻觉、行为异常等,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了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对低血糖的感知和反应发生改变。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进食过少或进食时间间隔过长是常见诱因。比如一些人为了减肥过度节食,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足,不能为身体及时提供足够的血糖来源;还有糖尿病患者如果用药后未按时进食,也容易引发低血糖。
运动方面:剧烈运动且未及时调整饮食时易发生低血糖。运动时身体消耗葡萄糖增加,如果运动前未适当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或未及时补充能量,就会导致血糖降低。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若没有及时加餐,很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
药物因素
降糖药物:胰岛素使用不当是导致低血糖的常见原因。如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时间不合适或注射后未按时进餐等。另外,一些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也可能引起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时,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发生低血糖。
疾病因素
肝肾功能不全:肝脏是储存和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受到影响,可能导致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低血糖风险。例如,严重肝病患者肝脏糖原合成和分解功能障碍,血糖调节能力下降;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对降糖药物的清除能力减弱,易发生低血糖。
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影响激素对血糖的调节,导致血糖降低。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血糖有调节作用,这些激素缺乏时,血糖调节失衡。
低血糖的紧急处理与预防
紧急处理:当怀疑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补充糖分。可以口服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一般在进食15分钟左右症状可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患者出现昏迷等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等治疗。
预防措施
糖尿病患者:要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定时定量进餐,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并适当调整饮食和药物。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糖果、饼干等,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
一般人群:保持规律的饮食和生活作息,避免过度节食和长时间不进食。运动要适度,运动前、中、后注意血糖变化。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等易引发低血糖的人群,要定期监测血糖,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遵医嘱调整相关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