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的首要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的急救处理包括立即建立有效静脉通路,选合适血管、快速补液;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体位、吸氧;积极准备急救用物,备齐设备和药品;病情观察与记录,观察出血情况、记录出入量。
一、立即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1.选择合适血管:应迅速选择粗大、弹性好且容易固定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血管直径的静脉,避免过度损伤儿童血管。在老年患者中,由于血管弹性较差,操作时需更加轻柔、准确。
2.快速补液:立即输入平衡盐溶液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晶体液可以较快地补充血管内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休克程度调整补液速度,一般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然后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压、尿量等指标调整后续补液量。例如,中心静脉压低于5cmHO时,提示血容量不足,需加快补液速度;中心静脉压高于15cmHO时,需考虑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减慢补液速度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血压监测:每5-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休克患者血压会出现下降,通过血压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循环状况。当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小于20mmHg时,提示休克仍在进展,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于老年患者,血压的波动可能更为敏感,要更加频繁地监测。
2.心率监测:持续监测心率,休克时心率会加快,一般心率可超过100次/分钟。心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的代偿情况,当心率过快且伴有血压下降时,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儿童患者心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心率相对较快,需注意与儿童正常心率范围进行对比分析。
3.呼吸监测: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呼吸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氧合状况和呼吸功能是否受到影响。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体位调整: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对于昏迷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位置。儿童患者由于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相对较弱,头部偏向一侧的角度和位置需更加注意,避免呕吐物误吸。
2.吸氧: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2-4L/min,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浓度,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适当增加吸氧浓度。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吸氧时要注意氧流量的调整,避免过高氧流量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四、积极准备急救用物
1.备齐抢救设备:准备好急救车、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确保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心电监护仪可以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除颤仪在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使用。
2.备齐抢救药品:准备好止血药物(如垂体后叶素等)、抗休克药物(如多巴胺等)等,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给药。但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原则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
五、病情观察与记录
1.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及时判断出血是否继续。例如,呕吐物为鲜红色血液提示出血较急且量较多,粪便呈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有慢性出血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其粪便的外观变化,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仔细观察。
2.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补液量等出入量,以便评估患者的补液效果和肾功能等情况。尿量是反映肾灌注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成人尿量维持在30ml/h以上,儿童根据体重计算相应的尿量标准,若尿量过少提示肾灌注不足,需进一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