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比例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及细菌感染因素有关。胆汁成分比例异常包括胆固醇过饱和(长期高脂饮食、中老年人易出现)和胆色素代谢异常(女性特殊时期易发生);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有胆囊排空延迟(久坐不动人群、老年人易出现)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女性易出现);细菌感染因素包括胆道感染促进结石成分沉积(儿童胆道感染未控、慢性胆道感染人群风险高)和炎症损伤胆囊黏膜影响胆汁代谢(老年人、女性免疫低下时期易受影响)。
一、胆汁成分比例异常
1.胆固醇过饱和: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与卵磷脂保持一定比例以维持胆固醇的溶解状态。若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合成减少,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过量的胆固醇就易析出结晶,逐渐形成胆囊结石。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固醇摄入增多,更易出现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情况,进而增加胆囊结石发病风险。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新陈代谢相对缓慢,胆固醇代谢调节能力下降,相比年轻人更易发生胆固醇过饱和相关的胆囊结石。
2.胆色素代谢异常: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若胆道感染等情况导致胆汁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或葡萄糖醛酸酯酶活性增强,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也可逐渐形成结石核心,进而发展为胆囊结石。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胆色素代谢,相对更容易出现胆色素代谢异常相关的胆囊结石问题。
二、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1.胆囊排空延迟:胆囊的收缩和排空有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和更新。当胆囊收缩功能出现问题,如胆囊肌肉收缩无力等,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淤积。长期胆汁淤积会使胆汁中的成分浓缩,晶体更容易析出,从而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一些有久坐不动生活方式的人群,胆囊收缩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因为缺乏运动不利于胆囊的正常收缩排空,增加了胆囊结石的发病几率。对于老年人来说,胆囊的生理功能本身会随年龄增长而有所衰退,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的概率相对较高,更易受胆囊排空延迟影响而患上胆囊结石。
2.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Oddi括约肌位于胆管和胰管的末端,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排出。若Oddi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会影响胆汁从胆囊向肠道的顺利排泄,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延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进而促使胆囊结石形成。患有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胆道炎症患者,可能伴随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增加了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特点,在一些生理状态下,Oddi括约肌功能相对更容易出现异常,也是女性胆囊结石发病相对较高的因素之一。
三、细菌感染因素
1.胆道感染与结石形成:胆道感染时,细菌、炎症产物等可作为核心物质,促进胆红素钙等结石成分的沉积。例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胆道致病菌感染后,会产生一些物质改变胆汁的理化性质,使胆汁中的有形成分更容易聚集形成结石。儿童时期如果有胆道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影响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胆囊结石的形成埋下隐患;而对于患有慢性胆道感染病史的人群,随着时间推移,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会逐渐增加。
2.炎症对胆囊黏膜的影响:胆道炎症会损伤胆囊黏膜,使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胆汁的正常代谢。受损的黏膜表面更容易吸附胆汁中的成分,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胆道炎症更容易反复发作,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不断破坏胆囊黏膜,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可能性。女性在经期、孕期等免疫相对低下的时期,胆道感染引发炎症的概率相对较高,从而更易因炎症因素导致胆囊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