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及治疗需综合多方面进行。一般急救包括让患者取平卧位、抬高下肢、头偏向一侧监护生命体征等,暂禁食并静脉补液维持平衡;病因治疗针对不同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消化性溃疡出血用抑酸等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血管加压素等或内镜治疗等;止血措施有内镜止血、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治疗需谨慎并兼顾相关安全。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与监护: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持续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变化。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减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需更加密切监测;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压、心率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对病情产生重要影响。
2.禁食与补液:暂禁食,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于失血较多的患者,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足够的血容量,防止休克。在补液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液体种类,例如老年患者心功能相对较弱,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诱发心力衰竭。
二、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有利于止血。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在用药时需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减少门静脉血流,但可能引起腹痛、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中需谨慎使用。也可采用内镜下治疗,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
3.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诱发胃黏膜损伤的药物。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促进黏膜修复。
三、止血措施
1.内镜止血:对于适合内镜检查的患者,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剂、注射止血药物、钳夹止血等。内镜止血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效果较好,能直接针对病灶进行止血操作。
2.介入治疗:对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考虑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后进行栓塞治疗。介入治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栓塞相关器官缺血等。
3.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仍不能止血、持续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出血的病因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如胃大部切除术等。手术风险较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例如在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在选择止血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儿童患者: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要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心肺负担加重。在止血治疗方面,优先考虑非侵入性或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方法,如内镜下较简单的止血操作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手段。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需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安全。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内镜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时机,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对妊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