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不同表现有别,不同年龄人群及生活方式相关人群表现有差异)、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不同年龄人群耐受及进展不同,长期劳累等人群易较快进入)、贫血(急性大量出血早期变化不明显,慢性失血表现不同,不同年龄人群影响各异)、发热(多数24小时内低热,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特定人群需谨慎排查)、氮质血症(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有肾脏基础疾病人群风险更高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1.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无呕血;而幽门以下出血可仅表现为黑便,若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这是因为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黑便则呈柏油样,是由于血红蛋白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若发生,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可能因儿童机体代偿能力较弱而更迅速出现循环系统改变;老年人因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可能对出血量的耐受与年轻人不同,黑便可能更隐蔽,且易被基础疾病症状掩盖。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上消化道出血后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可能与胃黏膜损伤等因素相关,有相关病史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更应警惕。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中等以上可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晕、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可产生晕厥、口渴、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严重者呈休克状态,表现为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耐受不同,儿童心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弱,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一旦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恢复相对困难,且易合并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生活方式中,长期劳累、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更易较快进入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状态。
3.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一般需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慢性失血则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不同年龄人群贫血的表现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原有的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如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等。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贫血病史的人群,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贫血表现可能更明显,且恢复相对更困难。
4.发热: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降至正常。发热的机制可能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出血后发热可能更易波动;老年人发热可能不典型,需注意与感染等其他因素鉴别。有发热病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上消化道出血后发热需更谨慎排查原因。
5.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尿素氮升高。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肾前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所致。肾性氮质血症是由于严重而持久的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或因原有肾病基础,出血加重肾损害引起。不同年龄人群氮质血症的表现有差异,儿童肾功能相对不成熟,出血后发生肾性氮质血症的风险及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可能减退,出血后更易出现肾前性或肾性氮质血症,且恢复更慢。有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上消化道出血后氮质血症的发生风险更高,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