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多继发于肺结核,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溃疡型和增生型病理表现,消化系统和全身有相应症状,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靠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有并发症时可能需手术,治疗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特点。
一、肠结核的定义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侵入肠道,多继发于肺结核,比如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吞咽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后可引发肠道感染。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较为多见,性别差异方面无明显严格的男女性别倾向性差异,不过不同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会有一定影响,比如生活不规律、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病。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肠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肠结核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饮食单一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的人群,其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更容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而引发肠结核。
病史:有肺结核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人群,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肠道,所以这类人群肠结核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无肺结核病史者。
三、病理表现
溃疡型肠结核: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肠道后,肠壁淋巴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及炎症渗出性病变,进一步发展为干酪样坏死,随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深浅不一,可呈环形,其长轴与肠道长轴垂直。这种溃疡型病变容易导致肠道狭窄等并发症。
增生型肠结核:多由大量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引起纤维组织增生与淋巴细胞浸润,进而导致肠壁局限性增厚、变硬,肠腔狭窄,可触及腹部肿块。
四、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腹痛,多位于右下腹,疼痛性质可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食后加重,排便后可稍有缓解;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溃疡型肠结核多见腹泻,粪便多为糊状,无脓血,增生型肠结核以便秘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比较固定。
全身症状:患者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毒血症状,这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代谢加快、消耗增加等,从而出现一系列全身表现。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可能还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结核感染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代谢过程;老年患者可能还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得全身症状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五、诊断要点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溃疡型肠结核可见钡剂跳跃征,即病变肠段呈现激惹现象,钡剂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病变上下肠段钡剂充盈良好;增生型肠结核可见肠腔狭窄、肠段缩短变形、回肠盲肠正常角度消失等表现。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则有助于确诊。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等,儿童患者肠道相对较细,操作更要谨慎,避免造成肠道损伤;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等情况,检查前需做好充分准备。
实验室检查:血沉常增快,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因为PPD试验阳性也可能是既往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所致。
六、治疗原则
主要是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通过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来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控制病情发展。对于有肠梗阻、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手术前后也需要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同年龄患者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同不良反应,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遵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