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高血糖是什么意思
应激性高血糖是机体受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时出现的血糖暂时性升高现象,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其由神经内分泌因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等)和糖皮质激素作用导致,对病情判断有影响且指导治疗,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应激性高血糖情况及相应特点。
应激性高血糖是指机体在受到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急性脑血管病等应激状态下,出现的血糖暂时性升高的现象。一般来说,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7.8mmol/L,而在应激状态下,血糖可超过7.8mmol/L甚至更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应激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
神经内分泌因素:在应激状态下,机体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例如,严重创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释放,加速肝脏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上升。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应激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被激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进而使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分泌增多。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胰岛素作用,它可以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促进肝脏糖异生,使血糖升高。比如,严重感染时,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对病情判断的影响:应激性高血糖往往提示患者的应激程度较严重。例如,在严重创伤患者中,血糖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能与创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血糖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可能意味着患者的机体损伤越重,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升高也常常是病情较重的表现之一,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血糖升高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往往更严重,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对治疗的指导作用:应激性高血糖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一方面,高血糖会导致机体处于高渗状态,增加感染的风险,因为高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另一方面,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等修复过程。例如,在外科大手术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会使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对于存在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血糖,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特殊人群的应激性高血糖情况
儿童群体:儿童在遭受严重感染(如脓毒症)、严重创伤(如骨折等)时也可能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儿童的机体应激反应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相对不够成熟,但同样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等情况导致血糖升高。对于儿童应激性高血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控制血糖时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的营养支持等,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儿童的血糖波动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基础,在应激状态下更容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减退,包括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能力下降等。例如,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应激性高血糖较为常见。对于老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控制血糖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等。同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一些降糖相关的治疗措施可能会对老年人的肝肾功能产生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在遭受严重应激时也可能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妊娠期女性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对血糖的影响更为复杂。例如,妊娠期女性发生严重感染时,应激性高血糖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增加胎儿巨大儿的发生风险等。对于妊娠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采取相对温和的控制血糖措施,以保障母婴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