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微创怎么做
胆囊结石微创术包含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护理及康复随访。术前要评估患者多方面情况并做好肠道准备;手术可选麻醉方式,经腹腔镜操作;术后需监测生命体征、护理切口、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观察处理并发症;康复要指导休息活动和饮食,还需定期随访复查。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儿童胆囊结石行微创术需更关注其器官发育及对手术耐受情况;老年人则要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需提前完善相关检查评估能否耐受手术。
性别:一般无特殊性别相关禁忌,但女性患者需考虑月经周期等情况,月经期间手术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需适当调整手术安排。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患者需在术前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限酒等,以减少手术风险;有肥胖等情况的患者要关注体重对手术操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病史: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有心脏病史患者要评估心脏功能及手术中心血管方面风险等。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腹部超声、CT等,明确胆囊结石情况、有无胆管结石等。
2.肠道准备
术前禁食禁水,一般成人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儿童则根据年龄严格控制禁食禁水时间,避免因禁食禁水不规范导致术中并发症。
二、手术操作过程
1.麻醉方式选择
通常可选择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等。全身麻醉适用于大部分患者,能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肌肉松弛、无痛等;硬膜外麻醉相对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较小,但对麻醉平面要求较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腹腔镜操作步骤
建立气腹:通过脐部或其他合适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合适范围(一般12-15mmHg),为手术创造操作空间。
放置腹腔镜器械:插入腹腔镜,通过观察屏幕了解腹腔内情况,然后再插入其他操作器械,如抓钳、分离钳、电凝钩等。
分离粘连:如果胆囊与周围组织有粘连,需用分离器械仔细分离粘连,暴露胆囊三角区(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下缘构成的三角区域)。
处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用钛夹或可吸收夹夹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然后离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取出胆囊:将胆囊通过穿刺孔取出,若胆囊较大,可将其粉碎后取出等。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儿童需更频繁观察,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切口护理:观察腹腔镜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儿童皮肤娇嫩,要特别注意切口周围皮肤的护理。
2.胃肠道功能恢复
术后尽早鼓励患者恢复排气排便,一般术后6小时左右可适当床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儿童可通过轻柔按摩腹部等方式辅助促进胃肠蠕动。
饮食逐渐过渡:术后一般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儿童饮食过渡需更加谨慎,根据其消化功能恢复情况调整饮食种类和量。
3.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出血:观察患者有无腹痛、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出血表现,若出现需及时处理。儿童出血表现可能不典型,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等变化。
胆漏:观察腹腔引流液情况,若引流液呈胆汁样,要考虑胆漏可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感染:关注患者体温变化及切口等情况,预防感染发生,必要时使用抗生素等,但儿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四、康复与随访
1.康复指导
休息与活动:患者术后需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要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术后1-2天可在床边活动,1周左右可恢复轻度日常活动,1个月左右可恢复正常活动,但具体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而定。
饮食调整:出院后仍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儿童也需遵循此原则,保证营养均衡且利于康复。
2.随访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等,了解胆道恢复情况等。儿童复查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一般建议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分别复查,观察有无结石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