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怎么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及治疗需根据一般急救措施(平卧位抬高下肢、监测、禁食禁饮)、补充血容量(选输液种类、评估补液量)、止血措施(药物、内镜、介入)、病因治疗(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及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注意事项进行综合处理,不同人群有不同应对要点,以保障患者安全与治疗效果。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与监测: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呕血与黑便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因其生理机能衰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更需密切且细致地监测;儿童患者则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尿量减少可能提示组织灌注不足。
2.禁食禁饮:患者需禁食禁饮,以免刺激胃肠道蠕动,加重出血。但要保证患者基本的营养需求,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二、补充血容量
1.输液种类选择: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可选用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或胶体溶液等。对于贫血严重或失血量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红细胞悬液等。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输液时要注意速度和穿刺部位的选择,避免发生液体外渗等情况;儿童患者则要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的补液量和速度,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引起心衰等并发症。
2.补液量评估:根据患者的失血量、血压、心率等指标评估补液量,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再根据情况补充胶体液,目标是维持收缩压在90-100mmHg左右,心率低于100次/分等。
三、止血措施
1.药物止血
抑酸剂: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从而达到止血目的。质子泵抑制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选择此类强效抑酸剂,可根据情况选用相对温和的药物。
止血敏等:一些止血药物也可使用,通过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促进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等发挥止血作用。
2.内镜下止血: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内镜检查及治疗对于患者的配合度有一定要求,老年及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合适的镇静或麻醉下进行,要充分评估其耐受性和风险。
3.介入治疗:如患者出血部位适合介入治疗,可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并进行栓塞止血等操作。
四、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在止血后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并长期维持抑酸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儿童患者一般较少因消化性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但如果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遵循儿童用药原则。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对于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必要时可行内镜下套扎或组织胶注射等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此类患者多为老年或有长期肝病病史的人群,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基础肝病的综合管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上要兼顾各基础疾病,止血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防止发生心衰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较差,要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及凝血指标变化。
2.儿童患者: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量和速度,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心衰或脑水肿等。在药物选择上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和禁忌,尽量选择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上消化道出血较为特殊,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如在止血药物的选择上要权衡利弊,内镜治疗也要评估对胎儿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