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忧郁症
忧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及躯体疾病影响等多方面有关。遗传因素使家族有忧郁症病史者发病风险增加;神经递质中血清素、多巴胺失衡可致发病;大脑海马体体积缩小、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会引发;重大生活事件、长期慢性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是诱因;某些躯体疾病也可引发忧郁症,不同年龄段受各因素影响发病情况有别。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忧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忧郁症,那么个体患忧郁症的风险会相对增加。例如,多项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中忧郁症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提示遗传因素在忧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大脑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增加个体对忧郁症的易感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若家族中有忧郁症病史,后续发病风险相对更高;成年人中,若家族有相关病史,也需密切关注自身情绪状态。
二、神经递质失衡
1.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当血清素水平降低时,可能导致忧郁症的发生。例如,有研究发现,忧郁症患者大脑中血清素的转运体功能存在异常,使得血清素的再摄取增加,导致突触间隙中的血清素浓度降低,从而影响情绪的调节,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忧郁症相关症状。不同性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出现血清素水平的波动,尤其是在生理期、孕期、产期等特殊时期,血清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增加女性患忧郁症的风险。
2.多巴胺:多巴胺也是与情绪相关的重要神经递质。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与忧郁症的快感缺失等症状有关。当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时,个体对愉快事物的感受能力下降,进而出现情绪低落、缺乏动力等表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压力、缺乏运动等可能影响多巴胺的分泌和调节,增加忧郁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相对于经常运动的人群,多巴胺水平可能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
三、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1.大脑海马体:海马体在记忆、情绪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忧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往往存在体积缩小的情况,这会影响其正常功能。研究发现,海马体体积缩小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凋亡、神经发生减少等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大脑海马体的结构和功能对忧郁症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海马体的异常可能对其认知和情绪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成年人中,海马体体积缩小可能导致记忆障碍、情绪调节困难等问题,进而引发忧郁症。
2.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参与情绪调节、决策等多种高级认知功能。忧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存在功能异常,例如其活动水平降低。这会影响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导致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消极情绪等。生活方式中的长期睡眠不足可能进一步影响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加重忧郁症的症状。例如,长期熬夜的人群,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增加忧郁症的发病几率。
四、心理社会因素
1.重大生活事件:经历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等,是引发忧郁症的重要诱因。当个体遭遇这些重大生活事件时,心理上难以承受,容易导致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状态。不同年龄的人对重大生活事件的承受能力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生活事件时,若无法有效应对,也可能增加忧郁症的发病风险;成年人在面对工作压力、家庭变故等事件时,若应对不当,同样容易引发忧郁症。
2.长期慢性压力: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下,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会使个体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进而增加忧郁症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且缺乏有效减压方式的人群,患忧郁症的风险明显高于工作压力较小的人群。性别方面,女性可能在面对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时,更容易受到慢性压力的影响,从而增加忧郁症的发病风险。
五、躯体疾病影响
某些躯体疾病也可能引发忧郁症。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的困扰,身体处于不适状态,心理上也会承受较大压力,容易出现忧郁情绪。不同年龄段的躯体疾病患者,忧郁症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若患有躯体疾病,更容易伴随忧郁症的发生;儿童和青少年若患有某些躯体疾病,也可能因为身体的不适和对疾病的担忧等因素引发忧郁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