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胆囊结石有无症状、胆绞痛(发作于饱餐等后,右上腹或上腹痛、可放射、程度剧烈等)、消化不良、黄疸等症状;治疗方法有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小结石等,定期超声随访)、手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主,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有症状等患者,开腹胆囊切除术用于腹腔镜困难情况)、溶石治疗(用熊去氧胆酸等,疗程长,适用于小结石等,需监测副作用)、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小结石等,有复发等风险)。
一、胆囊结石的症状
1.无症状: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类结石被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多与胆囊功能较好、结石未引起胆道梗阻等因素有关,常见于一些长期低脂肪饮食、胆囊收缩功能正常的人群。
2.典型症状-胆绞痛:
发作特点: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发作。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结石移动刺激胆囊收缩,或阻塞胆囊管导致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引起疼痛,常见于胆囊结石较大、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的人群。
疼痛程度与持续时间: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与结石的大小、部位及胆囊的收缩状态等有关,比如结石较大且嵌顿在胆囊颈部时,疼痛往往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
3.其他症状:
消化不良: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饱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类似慢性胃炎的表现。这是由于胆囊结石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常见于结石长期存在、胆囊功能已有一定损害的人群,尤其是那些饮食习惯不良、长期高脂饮食的患者。
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多见于结石引起胆道梗阻,且梗阻不完全或梗阻时间较短时。黄疸一般表现为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这是因为结石阻塞胆管,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常见于结石位置变化容易导致胆道梗阻的患者。
二、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
1.观察等待:
适用人群: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尤其是那些结石较小(直径小于1cm)、数量少、胆囊功能良好的人群,可选择观察等待。比如一些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者虽然有结石但长期没有症状,此时观察等待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随访要求:需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壁情况等变化,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如果在观察期间出现症状加重、结石增大、胆囊壁增厚等情况,则需要考虑进一步治疗。
2.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手术优势: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微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切除胆囊。该手术适用于大多数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以及无症状但存在胆囊息肉、胆囊壁增厚、合并糖尿病等情况的患者。对于一般身体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的人群都可以考虑该手术,比如中青年患者,身体基础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要注意饮食逐渐过渡,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以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身体的康复。
开腹胆囊切除术:
适用情况:主要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困难的患者,比如存在严重的腹腔粘连、胆囊炎症非常严重导致解剖结构不清等情况。一般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开腹手术,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越来越少。
3.溶石治疗:
适用药物及原理:主要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其原理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汁中熊去氧胆酸的含量,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从而使胆固醇结石逐渐溶解。但该治疗方法疗程较长,一般需要服药6个月以上,且适用于结石较小、胆囊功能良好、不愿意手术的患者。
注意事项:溶石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观察结石的溶解情况。同时,该治疗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腹泻、肝功能异常等,需要密切监测。而且并不是所有胆囊结石患者都适合溶石治疗,比如结石较大、胆囊已经失去收缩功能等情况就不适合。
4.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情况:适用于胆囊结石直径小于2cm、数量少、胆囊功能良好且无胆道梗阻的患者。通过体外冲击波聚焦后击碎结石,使其随胆汁排出体外。但该治疗方法存在结石复发率较高、可能引起胆道损伤等风险,临床应用相对有限。
治疗后注意事项: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结石的粉碎及排出情况,同时要注意饮食调整,促进结石的排出和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