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
临床通过评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测实验室指标来综合判断出血情况。临床症状方面分轻度、中度、重度,各有不同表现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实验室指标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测定可反映贫血程度和出血量,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但不能精确判断出血量,老年阳性患者还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一、临床症状评估
(一)轻度出血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一般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无明显变化。轻度出血通常是指失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15%左右,此时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如交感神经兴奋等,来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所以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的突出症状。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轻度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相对不若成人明显,但仍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面色等变化,因为儿童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少量出血也可能较快出现不适表现。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偿功能减退,轻度出血也可能较快出现头晕等症状,需更加谨慎评估。
(二)中度出血
1.症状表现: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一般心率在100-120次/分钟左右,血压可正常或轻度下降。中度出血失血量约占循环血容量的20%左右,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增强,心率增快以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血压在早期可能通过代偿维持正常,但随着出血继续,血压会逐渐下降。
2.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来说性别对中度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评估影响不大,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血容量基础略有不同,对出血的耐受和表现可能稍有差异,但总体差异不显著。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其血管弹性等可能受影响,在中度出血时,可能心率加快等表现相对更明显,因为其基础血管状态较差,代偿能力相对减弱。
(三)重度出血
1.症状表现:患者心率明显加快,可超过120次/分钟,血压显著下降,收缩压可低于90mmHg,还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重度出血失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此时机体代偿机制难以维持,重要脏器供血严重不足,出现一系列休克症状。
2.病史影响: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等,重度上消化道出血时,由于本身心脏功能可能不佳,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病情相对更复杂,需要更积极的救治。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等功能受限,出血后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更明显,加重出血情况。
二、实验室指标检测
(一)血红蛋白测定
1.意义及变化:血红蛋白是反映出血后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会逐渐下降。一般来说,失血量达到循环血容量的20%时,血红蛋白可开始下降;失血量超过30%时,血红蛋白明显下降。例如,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是120-160g/L,女性是110-150g/L,出血后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范围提示有出血情况,且下降幅度可大致反映出血量的多少。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170-200g/L,1-4个月婴儿约90-140g/L,4-6个月婴儿约100-140g/L等。儿童出血后血红蛋白下降的评估需结合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因为儿童不同年龄段血红蛋白基础值不同,相同失血量对儿童血红蛋白的影响程度与成人不同。
(二)红细胞压积测定
1.意义及变化:红细胞压积也是评估出血量的重要指标。出血后红细胞压积会降低,其变化趋势与血红蛋白类似。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失血量越多,红细胞压积降低越明显。例如,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压积正常范围是40%-50%,女性是35%-45%,出血后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范围提示有出血,且可根据降低的程度大致推断出血量。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脱水的患者,本身红细胞压积可能偏高,此时出血后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不能单纯依据常规范围判断,需要结合患者既往生活方式相关的体液状态来综合评估出血量。
三、粪便隐血试验
1.意义及应用: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不能精确判断出血量。一般来说,每日消化道出血量在5-10ml时,粪便隐血试验即可呈阳性。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粪便隐血试验的阳性程度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它主要是用于筛查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若试验阳性需进一步评估出血量等情况。
2.特殊人群提示:老年人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时,需注意其可能合并肠道其他疾病,如肠道肿瘤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所以对于老年阳性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不能仅依据粪便隐血试验来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