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什么病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病因主要是经口感染人型或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发病机制与回盲部淋巴组织及肠内容物停留时间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等,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需结合多种表现,鉴别需与克罗恩病等疾病区分,治疗包括抗结核化疗、对症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者占绝大多数,少数地区有因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生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肠结核的情况。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主要是经口感染,患者多有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因经常吞咽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发病;或经常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忽视餐具消毒等而致病。
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肠道后,多在回盲部引起病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回盲部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而结核分枝杆菌容易侵犯淋巴组织;肠内容物在回盲部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结核分枝杆菌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机会。结核分枝杆菌入侵肠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共同参与发病过程。若人体过敏反应强,感染菌量多、毒力大,则可发生干酪样坏死,形成溃疡;若机体免疫状况良好,感染菌量较少,则表现为增生型病变。
二、临床表现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也可牵涉到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与进餐引起胃肠反射有关;进餐后使病变肠曲痉挛或蠕动加强,从而出现疼痛,便后可缓解。增生型肠结核或并发肠梗阻时,有腹绞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肠型与蠕动波。
腹泻与便秘:溃疡型肠结核常有腹泻,大便呈糊状,不含黏液或脓血,不伴里急后重。有时患者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这与病变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中、较固定、轻至中度压痛。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也可见于溃疡型肠结核合并有局限性腹膜炎,病变肠曲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同时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溃疡型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如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可同时有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的表现。增生型肠结核全身情况一般较好,无发热或有时低热,多不伴有肠外结核表现。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多正常,淋巴细胞可增多。血沉多明显增快,可作为估计结核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也不能排除本病。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对肠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溃疡型肠结核,钡剂于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称为X线钡影跳跃征象。增生型肠结核可见肠腔变窄、肠段缩短变形、回肠盲肠正常角度消失等。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全结肠和回肠末段,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病变主要在回盲部,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常呈环形,边缘呈鼠咬状),炎症息肉,肠腔变窄等。活检如能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具有确诊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患者有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X线钡餐检查发现回盲部有跳跃征、溃疡、肠管变形等;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发现结核相关病变等,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克罗恩病、右侧结肠癌、阿米巴病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等疾病相鉴别。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X线及结肠镜检查所见有时可与肠结核相似,但克罗恩病无肠外结核证据,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等可资鉴别;右侧结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一般无发热、盗汗等结核毒血症表现,结肠镜及活检可确诊;阿米巴病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多有相应感染病史,粪便检查可发现有关病原体,脓血便常见,抗寄生虫治疗有效等可鉴别。
五、治疗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肠结核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方案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的原则。
对症治疗:腹痛可用抗胆碱能药物缓解;腹泻严重者可适当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需进行胃肠减压等。
手术治疗:适应证包括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肠穿孔、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无效者、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有效止血者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肠结核多因吞咽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或饮用带菌牛奶引起,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在抗结核治疗时,需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肠结核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肠结核的治疗需权衡抗结核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结核方案,并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