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和胆囊结石区别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宽泛疾病范畴,胆囊结石是其具体类型,两者在组成成分、形成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上有差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等特殊人群患胆石症/胆囊结石时各有需特别关注的情况,如儿童多与先天性等因素有关,优先保守治疗;妊娠期女性诊断治疗需谨慎;老年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需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态。
一、胆石症与胆囊结石的定义
1.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是一个宽泛的疾病范畴,涵盖了发生在胆道不同部位结石相关的一系列病症。其结石可发生在胆囊内,也可在胆管里,按照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等不同类型。
2.胆囊结石:是胆石症的一种具体类型,专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是由于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形成结石,主要成分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等。
二、两者的组成成分及形成因素差异
1.组成成分
胆囊结石:胆固醇结石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通常呈黄色、灰白色,形状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等;胆色素结石主要由胆红素钙等组成,颜色多为棕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可为泥沙样等。
胆石症:除了胆囊结石的上述成分外,肝外胆管结石可能有多种成分组合情况,肝内胆管结石也有其各自的成分特点,整体胆石症涵盖了不同部位结石多种成分构成的情况。
2.形成因素
胆囊结石:主要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中胆盐分泌减少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收缩功能减弱时,胆汁排出不畅,也利于结石形成。女性妊娠、肥胖、某些遗传因素等也与胆囊结石形成相关,妊娠期间女性激素变化会影响胆汁成分和胆囊收缩功能,肥胖人群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代谢容易出现异常。
胆石症:除了上述胆囊结石相关因素外,肝外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胆道感染时细菌等可作为核心促使胆红素钙沉淀形成结石,胆道蛔虫残体也可成为结石核心;肝内胆管结石还可能与肝内感染、胆汁淤积、胆管解剖变异等因素相关,肝内感染会引起胆管狭窄等情况,导致胆汁淤积进而形成结石。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方面的关联与区别
1.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多数患者可无症状,即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有症状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常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疼痛较为剧烈。
胆石症:不同部位的胆石症表现有所差异,肝外胆管结石除了可能有类似胆囊结石的右上腹不适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发热、寒战等胆管梗阻及感染的表现;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能长期有上腹部隐痛、胀痛,可伴有间歇性发热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等情况。
2.诊断
胆囊结石:主要依靠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胆囊内结石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准确率较高,此外,CT、MRI等检查也可辅助诊断,但一般首选超声。
胆石症:对于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同上述胆囊结石的诊断,而对于肝外胆管结石,除了超声检查外,还可采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胆管内结石情况;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除了超声、CT等检查外,MRCP等也有助于明确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范围等。
四、治疗原则差异
1.胆囊结石: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对于有症状或存在胆囊息肉、胆囊壁增厚等情况的胆囊结石,多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
2.胆石症:肝外胆管结石多需要手术治疗,如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以解除胆管梗阻;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则需根据结石部位、数量、有无胆管狭窄等情况综合判断,可能需要手术取石、胆管整形等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暂时不适合手术的胆石症患者,可先采取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但保守治疗后往往还需要进一步处理。
五、特殊人群情况需特别关注
1.儿童胆石症/胆囊结石:儿童胆石症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胆道异常、某些代谢性疾病、长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特别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如是否有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情况,在治疗上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方式,如控制感染、调整营养等,但如果病情需要手术,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耐受情况等。
2.妊娠期女性胆石症/胆囊结石: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可能升高,且孕期出现胆石症相关症状时处理需谨慎。一方面,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在诊断时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如尽量选择超声检查;在治疗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观察,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在孕中期等相对安全的时期可考虑手术治疗,但要权衡手术对妊娠的影响等。
3.老年胆石症/胆囊结石: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时需考虑老年患者的耐受情况。治疗上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对于手术治疗要评估手术风险,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