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高血糖需从多方面入手,合理饮食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均衡蛋白质与脂肪、多吃蔬菜;适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要维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还需定期监测血糖并进行健康管理咨询,以稳定血糖水平,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一、合理饮食控制
1.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其消化吸收相对缓慢,可使血糖升高较为平稳。研究表明,长期摄入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的人群,患高血糖的风险相对较低。避免过多食用精制谷物及高糖食物,精制谷物经加工后纤维被大量去除,升糖速度快,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2.均衡蛋白质与脂肪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瘦肉(如鸡胸肉、瘦牛肉)、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及不饱和脂肪酸)等,脂肪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合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稳定血糖水平。例如,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研究发现适量摄入Omega-3脂肪酸的人群,血糖调节功能更优。
3.多吃蔬菜: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绿叶蔬菜(菠菜、生菜等)、非淀粉类蔬菜(西兰花、黄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天蔬菜摄入量建议在500克左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但均应保证充足的蔬菜摄入以辅助控制血糖。对于儿童,可通过制作多样化的蔬菜料理,如蔬菜泥、蔬菜沙拉等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对于糖尿病合并肾病的特殊人群,需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蔬菜中钾等元素的摄入。
二、适度运动锻炼
1.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人群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例如,一位50岁的人群,其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220-50)×60%=102次/分钟到(220-50)×70%=119次/分钟之间。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好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不同性别在运动时需注意自身身体差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运动前需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避免运动诱发心血管事件。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如举重、使用弹力带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肌肉量增加可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身体对血糖的消耗。每周可进行2-3次力量训练,针对大肌肉群进行锻炼。对于老年人,力量训练可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如使用轻量级的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同时降低高血糖风险。但患有骨关节疾病的老年人在进行力量训练前需咨询医生,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和强度,避免加重关节损伤。
三、良好生活习惯维持
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每晚睡眠7-9小时为宜。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和代谢调节,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容易引发高血糖。不同年龄阶段对睡眠时长要求略有不同,儿童和青少年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来保证身体正常发育和代谢调节;成年人应保证7-9小时睡眠;老年人睡眠时长可适当调整,但也应维持在6-8小时左右。有睡眠障碍的人群应积极寻求改善睡眠的方法,如保持卧室环境安静、舒适,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
2.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增加患高血糖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过量饮酒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影响血糖的稳定控制。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3毫升白酒、10毫升红酒、30毫升啤酒)。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绝对禁止饮酒,糖尿病合并肝病患者需严格限制饮酒量甚至戒酒,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可通过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等方式帮助戒烟。
四、定期监测与健康管理
1.血糖监测:高危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应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了解自身血糖变化情况。一般可选择在家使用血糖仪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正常范围通常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应小于7.8mmol/L。通过定期监测血糖,能够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儿童高血糖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且儿童肥胖,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导致对低血糖感知不敏感等情况,监测血糖时需更加细致,除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外,还可适当增加夜间血糖监测。
2.健康管理咨询:定期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由专业医生根据体检结果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和指导。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高血糖方案,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整建议。对于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更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因为这些疾病往往与高血糖相互影响,共同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高血压合并高血糖的人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需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一般人群血压控制目标),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