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两侧的肌肉酸痛怎么回事
脊椎两侧肌肉酸痛的原因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肌肉劳损,如姿势不良(长期伏案、驾车、书桌高度不适等)、过度运动(突然大量或高强度锻炼、老人运动不当)、职业因素(需长时间重复动作的职业);二是炎症,包括筋膜炎(受寒、创伤等引起)和风湿性关节炎(寒冷、潮湿诱发);三是神经压迫,像颈椎病(颈椎退变压迫神经根)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压迫神经);四是缺乏微量元素,如钙、镁不足影响肌肉功能;五是外伤,有直接暴力损伤(车祸、摔倒等撞击)和间接暴力损伤(运动中突然扭转、牵拉)。对此,需注意休息、可热敷按摩缓解,症状不缓解或严重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人在处理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肌肉劳损
1.姿势不良:长期保持不良的坐姿、站姿或睡姿会使脊椎两侧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引发酸痛。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伏案工作,身体前倾,导致颈部和腰部的脊椎两侧肌肉过度牵拉;驾驶员长时间开车,保持固定姿势,也容易造成此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如果书桌高度不合适,看书、写作业时弯腰驼背,也会增加脊椎肌肉的负担,更易出现此类症状。
2.过度运动:突然进行大量的运动,或者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脊椎两侧肌肉会因超出负荷而发生劳损。比如进行不适当的力量训练,如过度的仰卧起坐、杠铃深蹲等,这些运动对脊椎两侧肌肉的力量要求较高,尤其是平时缺乏锻炼的人群骤然进行,就更容易造成肌肉损伤,引发酸痛。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如果运动不当,发生肌肉劳损的可能性就更大。
3.职业因素:某些特定职业需要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这会使脊椎两侧肌肉频繁受到刺激和损伤。像搬运工人长期弯腰搬运重物,快递员频繁弯腰取件放件等;舞蹈演员、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表演,对脊椎肌肉的要求很高,也容易导致劳损。
二、炎症
1.筋膜炎:通常是由于受寒、创伤、免疫因素和血管炎症等原因引起,筋膜发生病理性改变,出现炎症,刺激周围神经,导致脊椎两侧肌肉酸痛。患者可能在受寒后,如冬季衣着单薄,或运动后大汗淋漓未及时更换衣物,使身体受冷,引发筋膜炎,在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可缓解。这种炎症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多见,因为他们的身体免疫力和恢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能够诱发该疾病。患病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会出现疼痛、肿胀和炎症,有时也会累及脊椎两侧的肌肉,造成酸痛不适。在天气变化时,症状可能会加剧,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或阴雨天气,很多患者会感觉脊椎两侧肌肉酸痛明显加重。女性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几率相对较高,且在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和严重。
三、神经压迫
1.颈椎病:颈椎的退变、增生等病变会导致颈椎间隙变窄,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根水肿和炎症,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肌肉出现酸痛症状。长时间低头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会加速颈椎的退变,增加患颈椎病的风险。上班族、学生族由于经常处于低头姿势,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如果发生神经根型颈椎病,其症状可能放射至肩部、上肢,同时伴有脊椎两侧肌肉的牵涉痛。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的退变、损伤等原因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引起腰部疼痛及放射性下肢痛。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除了下肢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外,还可能导致脊椎两侧肌肉出现保护性痉挛,从而引发酸痛。中老年人的腰椎间盘退变明显,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几率较大,但现在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四、缺乏微量元素
人体缺乏钙、镁等微量元素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钙参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过程,缺乏钙会使肌肉兴奋性增加,导致肌肉痉挛和酸痛;镁在神经肌肉传导和肌肉收缩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饮食不均衡,如挑食、偏食,或者老年人、孕妇等对微量元素需求较大的人群,如果补充不及时,就可能出现因缺乏微量元素而导致脊椎两侧肌肉酸痛的情况。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如果摄入不足,容易出现肌肉酸痛等症状;老年人由于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流失增多,发生缺钙性疼痛的可能性也较高。
五、外伤
1.直接暴力损伤:脊椎受到外力的直接撞击、击打等,如发生车祸、摔倒、运动时被撞击等,都可能导致脊椎周围的肌肉、骨骼等组织损伤,引起脊椎两侧肌肉酸痛。年轻人可能在进行激烈的体育运动时发生碰撞受伤,老年人则由于身体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差,摔倒后受伤的几率更高。这种损伤往往伴有明显的外伤史,受伤部位可能有肿胀、淤血等表现。
2.间接暴力损伤:在运动或其他活动中,突然的扭转、牵拉等动作可能导致脊椎两侧肌肉受到间接暴力的影响而损伤,例如在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中,身体突然扭转,可能会引起腰部等部位的肌肉拉伤。
对于出现脊椎两侧肌肉酸痛的情况,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进行热敷、按摩等缓解症状;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儿童在出现症状时,要避免随意使用药物,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坐姿、适当休息等;孕妇在治疗时要考虑胎儿的安全,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和适量运动,运动强度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