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官能症是什么病症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是常见心理障碍性疾病,有生物学、心理、社会环境等病因,情绪、躯体、认知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有症状、严重程度、病程标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抑郁性神经官能症的定义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个亚型。它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等,患者的抑郁情绪相对持久,但程度相对较轻,一般没有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但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有求治欲望。
二、病因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亲属患抑郁性神经官能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神经生化因素: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特别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变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当这些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或功能异常时,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例如,5-羟色胺被认为是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其水平降低可能与抑郁性神经官能症的发生相关。
2.心理因素
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患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如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缺乏自信、自尊心过强、情绪不稳定等。这类人群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时,更容易出现消极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从而陷入抑郁状态。例如,一个性格内向且敏感的人,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可能过度解读,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下,就容易引发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认知模式:患者往往存在消极的认知模式,对自身、对周围世界和对未来持有负面的看法。比如,总是以悲观的态度看待事物,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内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等。这种消极的认知模式会不断强化抑郁情绪,导致病情迁延不愈。例如,一位患者在工作中项目失败后,认为是自己天生没有能力,而不是客观分析项目失败的其他因素,这种消极的认知就会使他长期处于抑郁的情绪中。
3.社会环境因素
生活事件:长期的生活压力事件,如严重的家庭纠纷、失恋、失业、重大疾病等,都可能成为诱发抑郁性神经官能症的因素。例如,经历重大失恋事件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等抑郁症状,如果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得不到有效调节,就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社会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关系不和睦、朋友较少且难以倾诉等,当个体面临压力时,无法从外界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也容易增加患抑郁性神经官能症的风险。例如,一个独居且没有亲密朋友的人,在遇到生活困难时,没有可以倾诉和依靠的对象,心理压力无法得到缓解,就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并发展为抑郁性神经官能症。
三、临床表现
1.情绪方面
持久的心境低落:患者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情绪低落的程度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数月甚至数年。例如,患者总是感到心情压抑、沮丧,高兴不起来,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情绪易激惹:患者可能较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烦躁不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人的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就可能引发患者的强烈情绪反应。
2.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常见的有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早醒等。例如,患者可能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都无法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很差,经常在半夜醒来后就难以再入睡。
躯体不适:可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如头痛、背痛、四肢酸痛、消化不良、心悸、胸闷等。这些躯体症状往往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但患者会因此而痛苦不堪。例如,患者可能经常感到头痛,经过多项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头部器质性病变,但头痛症状却持续存在,影响生活质量。
3.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在工作或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很难连贯地读下去,容易分心,而且对刚刚看过的内容记忆不深刻。
自卑、自责:患者常常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过多的自责,认为自己给家人、社会带来了负担等。例如,患者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为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不断自责自己的各种“不足”。
四、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相,程度轻于抑郁症,但是足以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功能。
同时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三项: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3个月,并且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五、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消极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改善症状。例如,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消极的思维观念,教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减轻抑郁症状。
支持性心理治疗:治疗师通过倾听、理解、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治疗师会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例如,治疗师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让患者把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宣泄出来,然后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2.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患者不可自行用药。药物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抑郁性神经官能症时,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社交退缩等。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因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2.女性:女性患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如月经前期、孕期、哺乳期等。在这些特殊时期,女性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心态。如果出现抑郁症状,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特殊生理时期,以便医生合理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孕期和哺乳期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医生会权衡药物对母亲和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患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可能与身体机能下降、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角色转变等因素有关。家属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丰富晚年生活。同时,老年人自身要注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也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如果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要及时就医,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抑郁性神经官能症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