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在家治疗法及用药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需进行家庭一般护理,包括隔离休息、保持口腔清洁、提供适宜休息环境;用药遵循原则,有抗病毒及对症治疗药物,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需特别注意观察与护理,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精神、体温等,有基础疾病小儿要关注基础疾病变化。
一、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家庭一般护理
1.隔离休息: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患儿需隔离2-3周,避免交叉感染。这是因为该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粪-口途径传播,隔离可减少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的风险,尤其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小儿,能有效防止病情扩散。
2.保持口腔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由家长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防止继发感染,因为口腔内的炎症环境可能有利于其他病菌繁殖,加重病情。
3.休息与环境:让患儿多休息,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0-25℃,湿度50%-60%。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患儿体力恢复,良好的环境可使患儿感觉舒适,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
二、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用药原则及常见药物
1.抗病毒药物:目前对于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感染,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α等。但需注意,一般轻度感染可先观察,因为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只有在病情较重或有明确病毒感染依据时才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这是基于该疾病的自限性特点,避免过度使用抗病毒药物带来的不必要风险。
2.对症治疗药物
退热药物:当患儿体温超过38.5℃且出现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退热。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退热方法如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后再考虑药物退热,且要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使用退热药物。物理降温是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相对较为安全,对于小儿来说是首选的退热措施之一。
缓解咽痛药物:可使用含漱液如氯己定含漱液等,能起到一定的清洁口腔、减轻咽痛的作用。但使用时要注意方法和剂量,对于小儿要谨慎操作,避免误咽等情况发生。氯己定含漱液通过吸附细菌表面的负电荷,达到杀菌、清洁口腔的效果,从而缓解咽痛症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进食情况等。如果婴幼儿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拒食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同时,在护理婴幼儿时,要更加小心谨慎,如口腔清洁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婴幼儿口腔黏膜。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患疱疹性咽峡炎时要格外注意。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发作。例如,高热可能会加重哮喘患儿的喘息症状,此时除了针对疱疹性咽峡炎进行护理和治疗外,还要积极处理基础疾病相关症状,必要时联合相关科室进行会诊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