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黄疸症怎么治疗
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及针对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光照疗法是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光线照射使胆红素结构改变排出体外,常用蓝光,治疗时注意保护眼和会阴并监测胆红素。药物治疗包括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白蛋白、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各有适用情况和注意点。换血疗法在胆红素达换血标准且有高危因素或已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时使用,有特定换血方法和注意并发症。特殊人群中,早产儿因发育不完善应更积极治疗并监测多指标;有基础疾病患儿要同时治疗原发病;有家族遗传病史患儿需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并密切观察黄疸调整方案。
一、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病理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胆红素结构发生变化,变成水溶性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常用的光源有蓝光、绿光等,其中蓝光最为常用,波长在425475nm。光照治疗时需注意保护患儿的眼睛和会阴部,避免损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根据胆红素下降情况调整光照时间和强度。一般来说,光照疗法对大部分病理性黄疸患儿都有效,尤其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二、药物治疗
1.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它能诱导肝脏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增加胆红素的排泄。该药物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如嗜睡、兴奋不安等。
2.白蛋白:对于血中游离胆红素过高的患儿,输注白蛋白可结合游离胆红素,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通常在胆红素接近换血水平且存在高危因素时使用。
3.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可通过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
三、换血疗法
1.换血指征: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且存在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如新生儿溶血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或已经出现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时,需考虑进行换血治疗。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2.换血方法:常用的有脐静脉换血、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等。换血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同时注意预防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四、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和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积极,降低光照治疗和换血治疗的阈值。同时,需密切监测体温、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易出现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2.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由于甲状腺素缺乏可导致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使胆红素代谢减慢,黄疸持续时间延长。对于这类患儿,在治疗病理性黄疸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甲状腺素,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3.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儿: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在接触某些氧化性物质后可诱发溶血,导致黄疸加重。因此,对于有此类家族遗传病史的患儿,应详细询问病史,避免接触相关诱发因素,如避免使用含萘的樟脑丸、某些氧化性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黄疸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