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母乳性黄疸该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多在生后3-8天出现,持续久,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可通过观察黄染范围、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检测及评估一般状况来观察评估,处理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监测胆红素水平,母乳性黄疸大多预后良好,要与其他病理性黄疸鉴别,处理中要遵科学原则,注意喂养护理等。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多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主要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其特点是黄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通常在生后3-8天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在51.3-342μmol/L(3-20mg/d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二、母乳性黄疸的观察与评估
1.黄疸程度观察:家长可通过观察宝宝皮肤黄染的范围来初步评估黄疸程度,若黄染仅局限于面部为轻度,波及躯干为中度,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则为重度。还可借助经皮胆红素检测仪进行检测,了解具体胆红素数值。
2.一般状况评估:需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睡眠等一般状况。若宝宝一般状况良好,吃奶正常,精神反应佳,多为生理性母乳性黄疸;若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三、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措施
1.继续母乳喂养: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轻度的母乳性黄疸不是母乳喂养的禁忌证,应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有利于宝宝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例如,有研究显示,继续母乳喂养的宝宝胆红素水平较停止母乳喂养的宝宝下降更快。
2.增加喂养次数: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可以促进宝宝排便,进而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一般建议每天喂养次数不少于8-12次,通过频繁喂养刺激宝宝的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胆红素。
3.监测胆红素水平:定期带宝宝到医院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根据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来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方案。如果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达到光疗标准,需及时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光疗是通过光照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对于宝宝来说,母乳性黄疸大多预后良好。在观察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黄疸变化情况,家长要保持耐心,遵循科学的喂养和护理方式。同时,要注意宝宝的保暖,避免着凉,因为着凉可能会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间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另外,要避免宝宝接触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的因素,如某些感染等情况,若宝宝出现任何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盲目处理。
五、与其他黄疸的鉴别及注意事项
1.与病理性黄疸鉴别:母乳性黄疸需要与其他病理性黄疸相鉴别,如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溶血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展迅速,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但Coombs试验等相关检查可呈阳性;感染性黄疸多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精神反应差等,血培养等检查可发现病原菌。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以便准确区分黄疸类型。
2.注意事项:在处理母乳性黄疸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不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偏方。同时,要确保宝宝的喂养和护理符合科学标准,保证宝宝的营养摄入和身体健康,以促进宝宝顺利度过母乳性黄疸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