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黄疸高怎么可以降下来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需积极治疗。降低黄疸方法多样,光照疗法常用,通过蓝光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排出,操作要注意防护;药物治疗有肝酶诱导剂、益生菌、免疫球蛋白等;换血疗法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但有风险;还需针对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病因治疗。特殊人群中,早产儿黄疸易加重且持续长,要密切监测、积极治疗并防感染;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黄疸风险高,孕期应告知医生,出生后密切监测;合并其他疾病会影响胆红素代谢,要同时治疗原发病与监测治疗黄疸。
一、明确黄疸类型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6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多可自行消退。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或每小时>0.85μmol/L)、程度重(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退而复现等,需积极治疗。常见病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
二、降低黄疸的方法
1.光照疗法
原理:蓝光照射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适用情况: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如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等导致的黄疸。
操作注意:光照时需用黑色眼罩保护双眼,尿布遮盖会阴部,避免损伤。光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多可自行缓解。
2.药物治疗
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诱导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增加未结合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适用于某些因酶活性不足导致的黄疸。
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肝循环,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免疫球蛋白:用于新生儿溶血病,可封闭新生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溶血过程,减少胆红素生成。
3.换血疗法
原理:通过换出患儿体内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防止继续溶血;同时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适用情况:严重新生儿溶血病等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经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胆红素水平已达到或超过换血标准时采用。
风险:换血疗法有一定风险,如感染、电解质紊乱、血栓形成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有条件的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
4.针对病因治疗
感染引起:明确病原体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减少胆红素的释放。
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后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恢复胆汁排泄通畅,以降低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黄疸多可明显减轻,之后可继续母乳喂养,黄疸一般会逐渐消退。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肝功能和胆红素代谢能力更不成熟,黄疸更容易加重且持续时间长。应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如更早开始光疗等。同时,因早产儿免疫力较低,光疗或换血等操作时更要注意预防感染。
2.有家族遗传病史:若家族中有胆红素代谢相关的遗传病史,孩子发生黄疸的风险可能增加。孕期产检时应告知医生家族病史,以便医生提前关注。孩子出生后更需密切监测黄疸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合并其他疾病:如孩子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使黄疸加重或持续不消退。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加强对黄疸的监测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