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是严重进展迅速的软组织感染性疾病,病因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有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肥胖人群等易感因素;局部有红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全身有中毒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需早期手术清创引流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常见病原体:多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常见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皮下组织和筋膜,然后在局部迅速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组织坏死。例如,皮肤擦伤、刺伤等微小伤口都可能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
2.易感因素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血管和神经病变,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感觉,使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坏死性筋膜炎。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细菌感染,易患坏死性筋膜炎。
肥胖人群:肥胖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褶皱处潮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同时肥胖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也增加了感染后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早期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疼痛程度往往较为剧烈,超过一般炎症引起的疼痛程度。随着病情进展,皮肤颜色可变为紫红色、黑色,出现水疱、血疱,皮肤触感坚韧如皮革。
可伴有皮下气肿,用手按压皮肤可感觉到捻发感,这是因为细菌感染产生气体所致。
2.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仔细检查局部皮肤的改变,如红肿范围、皮肤温度、有无捻发感等,初步判断病情。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感染。
血培养:若能培养出致病菌,有助于明确病因,但血培养阳性率可能不高。
创面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皮下组织增厚、积液等情况。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筋膜及周围组织的感染范围、坏死程度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1.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坏死性筋膜炎的关键。通过广泛的清创手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敞开伤口充分引流,以阻止感染进一步扩散。手术需多次进行,直到感染控制。
2.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通常需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以覆盖可能的多种致病菌。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发生坏死性筋膜炎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皮肤状况,如有皮肤破损或不明原因的高热、哭闹不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于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孕妇:孕妇患坏死性筋膜炎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感染的治疗,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手术操作也需更加谨慎,以最大程度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坏死性筋膜炎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恢复相对较慢。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加强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