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有其定义及特点,观察评估包括黄疸程度和一般状况,处理措施有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光疗干预,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基础疾病的宝宝处理各有特点,大多预后良好但仍需持续观察宝宝生长发育情况。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及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胆红素水平一般在生后1-2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二、母乳性黄疸的观察与评估
1.黄疸程度观察: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宝宝皮肤黄疸的程度,了解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一般来说,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时,多为母乳性黄疸的常见范围,但仍需动态观察。要注意观察宝宝皮肤黄染的部位,如从头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等的进展情况。
2.一般状况评估: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包括吃奶情况、反应是否灵敏等。母乳性黄疸的宝宝一般精神较好,吃奶正常,生长发育不受明显影响,这是与其他病理性黄疸的重要区别之一。若宝宝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情况,则需警惕是否合并其他问题。
三、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措施
1.继续母乳喂养:目前认为多数母乳性黄疸并不需要中断母乳喂养。因为中断母乳喂养可能会导致宝宝营养摄入不足,而且有研究表明继续母乳喂养并不会加重黄疸对宝宝的不良影响。但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为人工喂养,待胆红素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2.增加喂养次数:频繁喂养可以促进宝宝排便,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通过增加喂养次数,让宝宝多吃多排,有助于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一般建议每天喂养次数不少于8-12次。
3.光疗干预: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可采用光疗治疗。光疗是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对于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体重1500g者>171μmol/L(10mg/dl),体重1200g者>153μmol/L(8.8mg/dl)时,可考虑光疗。光疗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会阴部,使用专用的眼罩和尿布遮盖。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相对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发生母乳性黄疸时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更高,所以一旦发现黄疸,要及时就医评估,根据胆红素水平尽早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如必要时更早进行光疗等。
2.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同样在母乳性黄疸的处理上需要谨慎。要严格按照胆红素水平来决定是否进行光疗等干预,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因为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更敏感,良好的营养支持有助于宝宝的恢复和健康成长。
3.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宝宝:如果宝宝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感染等,合并母乳性黄疸时处理会更复杂。需要综合评估基础疾病的情况和黄疸对宝宝的影响,在治疗黄疸的同时,也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管理,确保宝宝得到全面的照顾。
五、母乳性黄疸的预后
大多数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胆红素水平会逐渐自行下降,一般不会对宝宝的神经系统等造成永久性损害。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肝脏功能逐渐完善,黄疸会逐渐消退。但仍需要持续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