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去妙招
母乳性黄疸是出生后1-3周出现、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的特发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与保证充足摄入量促进胆红素代谢,达到光疗标准的可进行光疗,早产儿、低体重儿有特殊考虑,需持续监测胆红素水平并随访观察。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1-3周出现,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除黄疸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有关。
二、促进胆红素代谢的喂养措施
1.增加喂养频次
频繁喂养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增加排便次数。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生后1小时内即可开始喂养母乳,并且要保证每日喂养8-12次以上。通过增加喂养次数,能够让新生儿摄入更多的母乳,进而增加胎便排出量,胎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增加排便有助于将体内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例如,有研究表明,增加母乳喂养频次的新生儿,其母乳性黄疸消退时间相对较短。
2.保证充足摄入量
要确保新生儿每日摄入足够的母乳量,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一般来说,新生儿的奶量会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出生后第1周每日奶量约为60-100ml/kg,第2周约为100-150ml/kg。充足的母乳摄入可以维持新生儿的正常代谢,促进胆红素通过肠道排出。如果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加重黄疸。
三、光疗干预
1.光疗原理
光疗是通过光照使皮肤下的未结合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使其能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蓝光是目前最常用的光疗光源,其波长在425-475nm之间,能有效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对于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的母乳性黄疸患儿,可进行光疗。一般要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根据日龄、胎龄等因素有不同的光疗启动标准。
2.光疗注意事项
在光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可使用专门的眼罩和尿布遮盖。同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胆红素水平等指标。光疗可能会引起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所以要适当补充水分。对于低体重儿、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在光疗时更要谨慎,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因为这类患儿对光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四、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
1.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发生母乳性黄疸时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果早产儿出现母乳性黄疸,要根据其胎龄、日龄以及胆红素水平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光疗等干预措施。同时,早产儿喂养时要注意喂养的耐受性,因为其胃肠功能相对更脆弱,喂养不足或过度都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2.低体重儿
低体重儿同样存在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母乳性黄疸的管理中,要严格把控喂养量和喂养频次,确保其营养摄入的同时,促进胆红素排出。对于低体重儿的光疗,要注意光疗设备的参数调整,以适应其较小的体重和相对较弱的身体状况,并且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光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如体温波动、皮疹等。
五、持续监测与随访
1.胆红素监测
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要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可以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床边监测。在出生后的前几周内,至少每周监测2-3次胆红素水平,根据胆红素的变化调整干预措施。如果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或有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黄疸。
2.随访观察
在新生儿出院后,要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黄疸消退情况。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建议在出院后1-2周进行随访,之后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通过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黄疸反复或其他健康问题,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