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上消化道出血可引发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发热、氮质血症等表现。呕血与黑便因出血量、速度等不同有不同特征;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分轻、中、重度,不同年龄耐受不同;贫血有不同年龄表现差异;发热多为低热,需鉴别感染;氮质血症包括肠源性和肾前性,老年患者相关表现更特殊
一、呕血与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即黑便。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量达到50-100ml时可出现黑便。如果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大,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呕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经胃酸作用后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则呈咖啡渣样。例如,胃溃疡出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周期性的呕血与黑便,其出血情况与溃疡的活动程度相关,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的表现可能在严重程度上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少量出血也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呕血与黑便表现。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轻度出血:出血量较少时,机体可通过自身代偿,患者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表现。这是因为出血量较少时,循环血容量轻度减少,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轻度增快,血压可无明显变化或轻度下降,患者主要感觉身体虚弱、轻度头晕。
2.中度出血:出血量中等时,患者可出现出汗、心悸、口渴、少尿等表现。此时循环血容量进一步减少,交感神经强烈兴奋,表现为心率加快(可达到100次/分以上),收缩压下降(可降至90-100mmHg),患者会明显感到心悸不适、出汗,因血容量不足导致肾脏灌注减少而出现少尿。
3.重度出血: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幅度大于30mmHg)、意识障碍等。重度出血时,循环血容量严重不足,重要脏器灌注严重受限,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耐受能力更差,即使出血量相对较少也可能较快出现休克表现;而年轻患者在出血量不是特别巨大时,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休克表现出现相对较晚,但也需及时处理。
三、贫血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会出现失血性贫血。在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浓度可能无明显变化,随着出血停止和体液的补充,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逐渐降低。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表现。不同年龄的患者贫血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面色萎黄、生长迟缓等;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贫血相关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等,贫血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原有的心悸、胸闷等症状加重。
四、发热
上消化道出血后,多数患者会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发热的机制可能与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但需要注意与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相鉴别。例如,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在出血后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有无其他感染相关表现,如咳嗽、咳痰、腹痛等,以排除感染性发热。
五、氮质血症
1.肠源性氮质血症: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液中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导致血中尿素氮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高峰,大多不超过14.3mmol/L,3-4天后降至正常。
2.肾前性氮质血症:如果出血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肾灌注不足,可引起肾前性氮质血症,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同时伴有少尿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肾脏功能不同,老年患者肾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和调节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肾前性氮质血症,且恢复相对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