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炎是盆腔腹膜炎症性疾病,病因与病原体感染相关,性生活活跃年轻女性、产后流产后及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易发病;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热、消化系统症状及腹部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异常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支持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盆腔腹膜炎是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多与病原体感染相关,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性生活活跃的年轻女性相对更易发病,这与她们的生殖系统生理结构及性生活中病原体侵入的风险增加有关;此外,产后、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也是引发盆腔腹膜炎的重要原因,此时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容易趁虚而入。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下腹部持续性疼痛,在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可能加重。这是因为炎症刺激盆腔腹膜,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觉。
发热:病情较轻时可能为低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寒战等症状。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
消化系统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盆腔炎症波及肠道,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所致。
2.体征表现
腹部压痛、反跳痛:在下腹部检查时,有明显的压痛,当按压后迅速抬手时,反跳痛明显,这是腹膜炎的典型体征,提示腹膜受到炎症刺激。
妇科检查异常: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若形成盆腔脓肿,还可能触及边界不清、有压痛的包块。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分娩史、流产史以及近期是否有宫腔内操作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体格检查:除了上述的腹部体征检查外,还需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如体温、精神状态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CRP):CRP水平升高,也是炎症活动的指标之一。
病原体检测: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宫颈管分泌物等进行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种类,指导临床用药。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盆腔内器官的情况,如是否有积液、包块等,有助于判断盆腔炎症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盆腔炎症情况,如脓肿的定位等,CT或MRI检查可提供更清晰的图像,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足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炎症转为慢性。
2.支持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脓液积聚在直肠子宫陷凹,使炎症局限,同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提高机体抵抗力。
3.手术治疗:对于形成盆腔脓肿且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术等,以排出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患盆腔腹膜炎时,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通过B超等检查了解胎儿的发育状况。
2.儿童:儿童患盆腔腹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抗生素的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精神状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