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小儿便秘原因包括饮食因素(乳食不足、食物成分不当)、不良生活习惯(排便不规律、缺乏运动)、疾病因素(先天性肠道畸形、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泻药);治疗方法有饮食调整、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增加活动量、针对疾病治疗、非药物通便方法(使用开塞露、灌肠)。
一、小儿便秘的原因
1.饮食因素:
乳食不足:对于婴儿来说,若乳食摄入过少,会导致大便减少、变干。例如,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乳量不足,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母乳量不够时,婴儿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少,经过消化吸收后形成的食物残渣也少,从而引起便秘。
食物成分不当:
蛋白质含量过高:当小儿摄入过多高蛋白食物,如肉类等,而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细菌增多,发酵过程缓慢,易导致大便干结。比如长期以肉类为主食,蔬菜、水果摄入过少的小儿,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膳食纤维缺乏: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若小儿挑食、偏食,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就会使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便秘。例如有些小儿只喜欢吃精细的米面,而很少吃富含纤维的芹菜、苹果等。
2.不良生活习惯:
排便不规律:小儿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长时间不排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比如有的小儿玩得兴起时会抑制便意,长期如此就会打乱正常的排便节律。
缺乏运动:小儿活动量过少,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影响排便。像一些过于安静、不爱运动的小儿,就容易出现便秘情况。
3.疾病因素:
先天性肠道畸形:如先天性巨结肠,由于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痉挛,粪便通过障碍,引起便秘。这种情况多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如出生后胎便排出延迟等。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缓慢,胃肠蠕动减慢,可出现便秘。同时还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栓系综合征,可影响排便的神经调节,导致便秘。患儿还可能伴有下肢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泻药:若小儿因便秘长期自行滥用泻药,会使肠道对泻药产生依赖,导致肠道自主蠕动功能减弱,反而加重便秘。
二、小儿便秘的治疗方法
1.饮食调整:
增加乳量或调整辅食:对于乳食不足的婴儿,应保证充足的母乳喂养或合理调配配方奶;对于添加辅食的小儿,要保证食物中含有适量的膳食纤维,如适当增加蔬菜泥(如菠菜泥、胡萝卜泥等)、水果泥(如香蕉泥、苹果泥等)的摄入,同时保证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使饮食结构均衡。
2.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帮助小儿养成每天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一般可选择早餐后,因为此时胃肠蠕动较为活跃,容易产生便意。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3.增加活动量:
鼓励运动: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婴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翻身、爬行等活动;幼儿可以进行散步、跑步、玩耍等活动,以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
4.针对疾病治疗:
先天性肠道畸形: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等肠道畸形,多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以恢复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进行替代治疗,以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状况,从而改善便秘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栓系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多需要通过手术解除栓系,同时配合康复治疗等改善症状。
5.非药物通便方法:
使用开塞露:当小儿便秘严重,通过上述方法仍无法排便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开塞露,但要注意避免长期频繁使用,以免形成依赖。开塞露主要是通过刺激直肠壁引起排便反射,从而达到通便的目的。
灌肠:对于严重便秘且其他方法无效的小儿,可在医院由医生进行灌肠治疗,但灌肠应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避免引起肠道损伤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