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结核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病因主要是经口感染等,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与便秘、腹部肿块、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肠结核的病原菌,主要是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患者多有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因经常吞下含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而引起本病;也可由血行播散引起,见于粟粒型肺结核;或由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官结核直接蔓延引起。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后,人体的免疫状态决定了感染后是否发病。如果感染菌量多、毒力强,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功能紊乱引起局部抵抗力削弱时,才会发病。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与进食引起胃肠反射或肠内容物通过病变部位引起痉挛有关,便后可缓解。
2.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常见表现,粪便呈糊样,一般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有时患者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这与病变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3.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中等硬、固定、轻至中度压痛。见于增生型肠结核,也可由溃疡型肠结核合并有局限性腹膜炎,病变肠段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同时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引起。
4.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溃疡型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如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贫血等,可同时有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的表现。增生型肠结核全身情况一般较好。
三、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常明显增快,提示本病处于活动期。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
2.影像学检查:X线胃肠钡餐造影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溃疡型肠结核可见X线钡剂跳跃征,即病变肠段呈现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病变上、下肠段钡剂充盈良好;增生型肠结核可见肠黏膜皱襞粗乱、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段缩短变形等。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全结肠和回肠末段,若发现回盲部、升结肠等部位的溃疡、炎症、息肉或狭窄等病变,取活检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则可确诊。
四、治疗
1.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肠结核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的原则。
2.对症治疗:对于腹痛明显者可适当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等;腹泻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有贫血与营养不良者,应加强营养支持。
3.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肠穿孔、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止血者,以及诊断困难需剖腹探查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肠结核时,常因全身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忽视。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腹痛、腹泻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抗结核治疗方案用药,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需要密切监测,但抗结核治疗是必要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会受到影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肠结核时,抗结核药物的选择需要谨慎,某些抗结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要在产科和结核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制定治疗方案,既要考虑结核病情的控制,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4.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