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意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发病与胰岛素抵抗等多种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可发病,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影响因素,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诊断,防治需非药物干预,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防治要点。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胰岛素抵抗是核心环节,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增加,合成增多,而氧化分解及分泌减少,进而促使脂肪在肝脏堆积。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肥胖人群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较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脂质代谢紊乱时,甘油三酯等脂质在肝脏内异常堆积。氧化应激状态下,体内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减弱,会损伤肝细胞,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炎症反应则会激活一系列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和纤维化等进程。
人群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不过具体的患病比例可能因不同的研究和人群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在肥胖的成年人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运动量不足导致的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脂肪更容易在肝脏堆积。例如,一些经常摄入大量油炸食品、甜食,且很少进行体育活动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明显增加。
病史:合并有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较高。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情况,高脂血症患者体内脂质代谢异常,这些都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黄疸、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表现。如果发展为肝硬化,还可能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相关表现。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轻度升高,少数患者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等也可升高。血脂检查可能发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升高。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于后场、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等。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密度。磁共振波谱分析等检查可以更精确地评估肝脏脂肪变的程度等情况。
防治相关要点
非药物干预: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首先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是关键,一般建议体重减轻5%-10%以上可能会使肝脏脂肪变情况得到改善。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与儿童肥胖、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对于儿童,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
孕妇:孕妇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对较少,但如果存在肥胖等情况,也有患病风险。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营养过剩,保持适当的活动,以降低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同时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监测肝脏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患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与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脂质代谢)等相关。老年人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调整生活方式时要注意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以维持身体健康,改善肝脏脂肪变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