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怎么治
中医针对脾虚相关病症有辨证论治、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及中医外治法等多方面的应对方式。辨证论治包括脾气虚证用四君子汤、脾阳虚证用理中丸、脾虚夹湿证用参苓白术散;饮食调理有适宜的粳米、山药、红薯等食物及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生活方式调整需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和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中医外治法有艾灸足三里、中脘及推拿按摩腹部等。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神疲乏力等,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可调节胃肠运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等,对脾气虚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等有一定改善作用,适用于一般成年人因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导致的脾气虚情况,但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使用。
2.脾阳虚证:除了有脾气虚的表现外,还伴有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等,治疗宜温中健脾,方剂可选用理中丸。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能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对于因脾阳不足,寒自内生,出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脾阳虚症状的患者适用,老年人脾阳不足较为常见,使用时需注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3.脾虚夹湿证:表现为腹胀、便溏、肢体困重等,治疗当健脾祛湿,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等组成,有补脾胃、益肺气的作用,能改善脾虚导致的水湿内停引起的相关症状,对于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居住潮湿环境、缺乏运动等导致脾虚夹湿的人群有一定帮助,但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需咨询医生。
二、饮食调理
1.适宜食物:
粳米:性平,味甘,有健脾和胃作用,适合脾胃虚弱、食少纳呆者食用,可煮成粥,如粳米粥,易于消化吸收,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脾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
山药:味甘,性平,能健脾益胃、滋肾益精,可煮粥、炖汤等,如山药红枣粥,对于脾虚引起的食少、倦怠、便溏等有改善作用,各种年龄人群均可适当食用,一般人群无特殊禁忌,但过敏者除外。
红薯: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等,可蒸食、煮食,对于脾虚便秘等有一定缓解作用,一般人群可食用,但胃溃疡、胃酸过多者不宜过多食用,以免引起不适。
2.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生冷食物易损伤脾阳,加重脾虚症状,尤其对于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应注意。
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加重脾胃负担,辛辣食物易伤脾胃阴液,影响脾胃功能,各类人群均应注意适度饮食,避免过量食用此类食物。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适度运动:
散步:简单易行,适合各类人群,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老年人可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缓慢散步,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适度活动,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太极拳:通过缓慢、连贯的动作,配合呼吸调节,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不同年龄人群均可练习,但需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动作幅度和强度,如老年人练习时动作可更缓慢轻柔。
2.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和调节,儿童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促进生长发育和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老年人也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影响脾胃健康。
四、中医外治法
1.艾灸:
可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艾灸。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中脘是“任脉”上的穴位,是胃的募穴,艾灸这两个穴位可起到健脾和胃的功效,一般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宜,成年人可自行操作,但儿童艾灸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孕妇腹部不宜艾灸。
2.推拿按摩:
家长可给儿童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脾虚引起的腹胀等症状,但手法要轻柔。成年人也可自我按摩腹部,同样是顺时针方向按摩,能调节脾胃功能,改善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