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相关检查包括粪便常规检查(观察性状、隐血检测)、粪便菌群分析(细菌种类及数量、菌群比例检测)、肠镜检查(观察黏膜、必要时组织活检)及其他相关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检查、粪便pH值检测),不同年龄人群在各项检查的标本采集、结果判断、检查注意事项及与菌群失调的关联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和考虑因素
一、粪便常规检查
1.粪便性状观察:肠道菌群失调时,粪便性状可能出现改变,如腹泻患者粪便多呈稀糊状、水样便等,通过观察粪便外观可初步推测肠道菌群情况,不同性状粪便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衡相关问题,例如长期稀水样便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消化吸收功能明显受影响有关。
2.粪便隐血检测:可了解肠道是否存在出血情况,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伴随肠道黏膜损伤等情况,若粪便隐血阳性,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其他肠道病变等情况与菌群失调共同作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粪便隐血检测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等,避免因采集不当影响结果判断,而老年人群可能本身肠道功能减退,菌群失调基础上更易出现黏膜损伤出血等情况。
二、粪便菌群分析
1.细菌种类及数量检测: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如培养法等,可以检测粪便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和有害菌(如大肠埃希菌、艰难梭菌等)的种类及数量。正常情况下,有益菌占优势,当肠道菌群失调时,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可能增多。例如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双歧杆菌数量往往低于正常人群,而大肠埃希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可能升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肠道菌群本身有差异,儿童肠道菌群处于不断发育完善过程,其菌群分析结果判断需结合儿童年龄段特点,老年人群肠道菌群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其菌群失调时菌群分析结果解读要考虑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等因素影响。
2.菌群比例检测:检测有益菌与有害菌之间的比例关系。正常的菌群比例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有益菌与有害菌比例失衡,提示肠道菌群失调。比如有益菌比例明显降低,有害菌比例相对升高,就符合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菌群比例失调情况,而有肠道病史人群本身肠道微生态基础不同,菌群比例检测结果对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判断更具参考价值。
三、肠镜检查
1.肠道黏膜观察: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溃疡、出血、炎症等情况。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肠镜检查能直观了解肠道黏膜状况,对于发现是否存在其他肠道病变同时合并菌群失调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进行肠镜检查需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情况等,老年人群进行肠镜检查要做好肠道准备等相关工作,因为老年人群肠道功能可能较差,肠道准备不充分会影响检查效果。
2.组织活检(必要时):若肠镜下发现肠道黏膜有异常情况,可进行组织活检,进一步明确肠道黏膜病变性质,如是否存在炎症性病变等,以辅助判断肠道菌群失调是否与其他肠道疾病相关联。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人群在组织活检后的后续处理等方面需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相应医疗规范,比如儿童组织活检后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有肠道既往病史人群组织活检后要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病情变化。
四、其他相关检查
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常规中白细胞等指标异常;生化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营养物质代谢等,进而影响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正常范围有差异,比如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其生化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老年人群肝肾功能减退,指标异常时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与菌群失调的关系。
2.粪便pH值检测:肠道菌群发酵食物残渣等会影响粪便pH值,肠道菌群失调时粪便pH值可能发生改变,通过检测粪便pH值可以辅助判断肠道菌群状态,对于了解肠道内环境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粪便pH值可能因饮食等因素有所不同,有肠道病史人群粪便pH值变化与菌群失调及原发病都可能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