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好发于回盲部,有溃疡型和增生型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诊断,治疗包括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大多可治愈,预防需防止结核杆菌传播及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定义与病因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其主要病因是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多因患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而吞咽含菌痰液,或经常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且忽视餐具消毒等导致。饮用污染了结核分枝杆菌的牛奶或乳制品也可引起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肠结核。
二、病理表现
好发部位:肠结核主要好发于回盲部,这与该部位淋巴组织丰富以及食物在回盲部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结核分枝杆菌接触肠黏膜的机会有关。
病理类型
溃疡型: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形成结核结节,随后结节融合并发生干酪样坏死,破溃后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深浅不一,可累及肌层或浆膜层,同时伴有周围腹膜或肠系膜淋巴结的结核病变。
增生型:多由大量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肠壁,引起肠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僵硬,肠腔狭窄,可有瘤样肿块形成。
三、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这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引发全身性的代谢改变。在儿童患者中,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基础健康状况较差,使这些全身症状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缓慢。
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疼痛性质可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与进餐引起的胃肠反射有关,排便后可稍有缓解。增生型肠结核腹痛相对较轻,而溃疡型肠结核腹痛较为明显,可伴有肠梗阻时则腹痛加剧,呈阵发性绞痛。
腹泻与便秘:溃疡型肠结核常有腹泻,粪便呈糊样,一般无脓血,有时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是由于病变肠段的炎症和溃疡使肠功能紊乱所致。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因为增生型病变导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检查:对肠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溃疡型肠结核可见病变肠段呈激惹征,即钡剂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病变上下肠段钡剂充盈良好;增生型肠结核可见肠腔狭窄、肠段缩短变形、回肠盲肠正常角度消失等。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则有助于确诊。对于回盲部及结肠的病变观察较为直观,能清晰看到溃疡的形态、大小、部位等,同时可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PPD试验阳性有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因为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等,PPD试验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五、治疗原则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肠结核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化疗原则。例如,异烟肼是治疗结核的常用药物,能抑制结核分枝杆菌DNA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利福平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RNA聚合酶,阻碍mRNA合成,达到杀菌效果。
对症治疗: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肠梗阻患者,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等处理,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预后与预防
预后:肠结核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大多可治愈。但如果诊断不及时,病情延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则预后较差。在儿童患者中,积极治疗对于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预后相对成年患者可能稍差,且需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防止结核杆菌传播,如对开放性肺结核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提倡分餐制,对牛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等。对于患有肺结核等结核病灶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吞咽含菌痰液而引起肠结核。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预防肠结核也有重要意义,比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