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肝是什么病
酒精性脂肪肝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肝脏疾病,发病与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需戒酒、营养支持、药物,预防要控饮酒量、健康生活,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属于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是因酒精摄入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肝脏病变。
二、发病机制
代谢紊乱:长期饮酒会干扰肝脏的脂肪代谢,影响脂肪酸的氧化和合成平衡,使得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增加,而转运出肝脏的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例如,有研究表明,酒精会抑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的活性,该酶参与脂肪酸的氧化过程,酶活性受抑制会阻碍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进而促使脂肪在肝脏蓄积。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酒精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氧化应激,损伤肝细胞。同时,会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炎症损伤和脂肪变性。
三、临床表现
无症状表现:多数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发现肝脏脂肪变。
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若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大等表现,但一般肝区压痛相对较轻。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年限、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等。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需高度警惕酒精性脂肪肝可能。酒精摄入量换算公式为:酒精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方法,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深部回声衰减,肝-肾回声反差增大等,但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有限。
CT检查:肝脏密度低于脾脏密度是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CT表现,能较准确地判断肝脏脂肪变的程度,不过有一定辐射性。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脂肪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轻度升高,AST/ALT比值常大于2,这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血清学标志物:血清糖缺失转铁蛋白(CDT)、前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指标可作为酒精性肝病的辅助诊断指标,但特异性和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戒酒: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关键措施,早期戒酒可使肝脏病变部分或完全恢复。
营养支持:补充高蛋白、低脂饮食,纠正营养不良,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E、硒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针对酒精性脂肪肝,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抗氧化剂(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抗炎药物(如S-腺苷蛋氨酸)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
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周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40g,女性不超过70g,换算成常见酒类,如啤酒不超过1400ml,白酒不超过140ml等。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维持合理体重,避免肥胖,有助于降低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男性人群:由于社会交往等因素,男性往往饮酒量相对较多,需尤其注意控制饮酒量,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肝功能等,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脂肪肝。
女性人群: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较小剂量的饮酒也可能增加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因此女性更应严格控制饮酒量,关注自身肝脏健康状况。
有基础肝病人群:本身患有其他肝脏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的患者,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导致酒精性脂肪肝病情进展更快,这类人群必须严格戒酒,并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基础肝病,同时密切监测肝脏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对酒精的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酒精的损伤,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增加,且老年人一旦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应更加严格戒酒,定期体检,加强肝脏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