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怎么回事
小儿便秘是儿童常见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排便频率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病因有饮食、生活习惯、生理、心理因素。临床表现有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改变、腹胀。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非药物干预有饮食调整、培养排便习惯、增加活动量。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新生儿要排除严重情况,婴儿需进一步评估,学龄儿童要关注心理状态。
病因分析
饮食因素:对于婴幼儿,若母乳喂养的母亲饮食过于精细,或人工喂养时奶粉冲调浓度不当、奶粉中酪蛋白比例过高,都可能导致婴儿便秘。添加辅食后,若儿童食物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如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也容易引发便秘。例如,有研究表明,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预防便秘,而儿童日常饮食中若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就会减慢,易导致便秘发生。对于学龄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爱吃零食、饮水过少等,也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
生活习惯因素:儿童缺乏规律的排便习惯,没有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生物钟,也容易引起便秘。此外,儿童活动量过少,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使肠道蠕动减缓,影响粪便的排出。
生理因素:新生儿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排便不规律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神经发育逐渐完善,但部分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情况,如先天性巨结肠,这会导致肠道传输功能异常,引起便秘,先天性巨结肠多在新生儿期就会出现胎便排出延迟等表现。另外,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便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减慢,胃肠蠕动减弱,从而引发便秘。
心理因素:学龄期儿童如果受到精神刺激,如突然更换环境、与家人或同学发生矛盾等,可能会出现情绪紧张、焦虑等情况,进而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便秘。
临床表现
排便困难:儿童排便时费力,可能会出现用力屏气、脸红等表现,有的儿童甚至需要借助开塞露等辅助排便。
粪便性状改变:粪便干结,呈羊粪球状,排便时可能会损伤肛门黏膜,导致粪便表面带有少量鲜血。
腹胀:由于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儿童可能会出现腹胀的情况,腹部可摸到粪块。
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的喂养情况、排便习惯、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变化以及是否有相关疾病史等。例如,了解儿童每天的进食量、食物种类,排便的时间、频率、粪便的性状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触摸是否有粪块,进行肛门指检等,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肛门狭窄、肛裂等情况。
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基本可以初步诊断小儿便秘,但对于一些怀疑有器质性病变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检查以排除肠道畸形等,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导致的便秘,可能需要检测甲状腺功能等。
非药物干预措施
饮食调整:对于婴幼儿,母乳喂养的母亲应注意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人工喂养儿要按照正确比例冲调奶粉。添加辅食后的儿童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如菠菜、西兰花、苹果、香蕉等,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鼓励儿童多喝白开水。对于学龄儿童,要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定时进餐,保证饮食的均衡。
培养排便习惯:帮助儿童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一般可选择在早餐后,因为早餐后容易引起胃-结肠反射,促进排便。让儿童坐在马桶上,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
增加活动量:鼓励儿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跑步、跳绳、玩耍等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出现便秘时,首先要排除先天性肠道畸形等严重情况。如果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同时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便秘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婴儿:婴儿便秘时,在进行饮食调整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的腹部情况和排便情况。如果通过非药物干预后便秘仍无改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其他处理。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便秘时,除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外,要关注其心理状态,若存在心理因素导致的便秘,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缓解儿童的紧张焦虑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