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的黄疸怎么判断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常见类型,多发生在纯或主要母乳喂养足月儿,3-8天出现,2-4周达高峰,数周后渐退;判断可依据临床表现(黄疸出现、程度、消退时间)及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原因);早产儿及有特殊病史新生儿需注意;与生理性黄疸相比出现晚、消退长且一般情况好,与其他病理性黄疸通过病史、检查可鉴别。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多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主要母乳喂养的足月儿中,一般在出生后3-8天出现,2-4周达到高峰,然后持续数周后逐渐消退。
二、判断方法
(一)临床表现
1.黄疸出现时间:大多在出生后3-8天出现黄疸,早产儿出现时间可能稍晚,一般不超过出生后2周。如果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一般不首先考虑母乳性黄疸,需考虑其他原因如新生儿溶血病等。
2.黄疸程度:黄疸程度一般为轻-中度,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低于257μmol/L(15mg/dl),但也有部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高于此值。皮肤黄染主要以面部、躯干为主,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精神状态等无明显异常。
3.黄疸消退时间: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个月消退,早产儿消退时间可能稍长,有的可延迟至出生后3-12周消退。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且排除了其他病理因素,则要高度怀疑母乳性黄疸的可能。
(二)相关检查
1.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来判断。母乳性黄疸一般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正常。通过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若胆红素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判断母乳性黄疸。例如,在母乳喂养的情况下,若血清胆红素水平在停止母乳喂养一段时间后明显下降,再次母乳喂养后胆红素水平又有一定程度升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原因
新生儿溶血病相关检查:包括血型检查(母亲和新生儿血型)、Coombs试验、抗体释放试验等。若Coombs试验阳性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则提示新生儿溶血病,可排除母乳性黄疸。
感染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若新生儿有感染迹象,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或血培养阳性等,则考虑感染性黄疸,而非母乳性黄疸。
甲状腺功能检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也可引起黄疸,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若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则可诊断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黄疸,与母乳性黄疸鉴别。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差,发生母乳性黄疸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足月儿更高,所以一旦怀疑早产儿有母乳性黄疸,应及时就医,根据胆红素水平决定是否需要光疗等干预措施。同时,在母乳喂养过程中,要确保早产儿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二)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
对于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病史的新生儿,虽然也可能出现黄疸,但黄疸特点和母乳性黄疸不同。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新生儿一般出生后1-2周开始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大便颜色逐渐变浅呈白陶土色等,通过腹部B超、肝功能等检查可与母乳性黄疸鉴别。所以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新生儿出现黄疸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相关检查准确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
四、与其他黄疸的鉴别要点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稍长,一般不超过2周,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而母乳性黄疸出现时间稍晚,消退时间相对较长,且一般情况良好。
(二)病理性黄疸
除了母乳性黄疸外,其他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性黄疸、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引起的黄疸都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新生儿溶血病除了黄疸出现早、进展快外,还可能有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感染性黄疸常伴有感染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精神萎靡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从而准确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