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长骨刺是怎么回事
跟骨骨刺是常见骨骼退行性改变,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轻人也可因长期站立等出现;年龄增长、慢性劳损是其形成原因;有疼痛、压痛等表现,可通过X线、CT检查诊断;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用矫形鞋垫等,药物治疗为辅;老年人要注重非药物治疗和营养补充,年轻人需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并采用合适非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脚后跟长骨刺医学上称为跟骨骨刺,是一种常见的骨骼退行性改变。它是由于足跟部的骨质、关节、滑膜、肌肉等组织发生退变,导致骨骼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异常增生,通常表现为足跟部骨质有尖端样的突起。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也可能因长期站立、行走等因素出现跟骨骨刺。
二、形成原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骨骼的代谢也会发生变化。中老年人的足跟部关节软骨磨损较为严重,骨骼为了修复和适应这种磨损,就会出现骨质增生,即长骨刺。例如,一项针对50-60岁人群的调查发现,一定比例的人存在跟骨骨刺情况,而年轻人相对较少出现。
(二)慢性劳损
长期站立、行走、过度负重等会使足跟部的软组织受到反复牵拉,引起局部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为了修复这些损伤,身体会启动骨质增生的机制,从而形成跟骨骨刺。比如,从事教师、售货员等需要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患跟骨骨刺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一)疼痛
足跟部疼痛是跟骨骨刺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通常在晨起下地行走时较为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又会加重。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或酸痛,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例如,有些患者会因为跟骨骨刺导致行走困难,需要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
(二)压痛
在足跟部可以找到明显的压痛点,尤其是在跟骨的跖面近侧缘,用手指按压时会引起疼痛。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跟骨骨刺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跟骨骨刺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跟骨跖面有尖端向外的骨质增生影,能够明确骨刺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例如,X线片上可以直观地显示出跟骨骨刺像刺一样的突起。
2.CT检查:对于一些X线检查不太能清晰显示的跟骨骨刺,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结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
五、治疗与干预措施
(一)非药物治疗
1.休息:减少足跟部的负重和活动,让足跟部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例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休息时可以将脚抬高,促进血液循环。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足跟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足跟部的按摩,能够放松局部肌肉,减轻疼痛。按摩的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冲击波治疗:通过体外冲击波作用于跟骨骨刺部位,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和炎症消退。有相关研究表明,冲击波治疗对跟骨骨刺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矫形鞋垫:使用定制的矫形鞋垫可以改变足跟部的受力分布,减轻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例如,对于因足部力学异常导致跟骨骨刺的患者,合适的矫形鞋垫能够有效改善症状。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例如,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要谨慎使用。不过,药物治疗一般作为辅助手段,主要还是以非药物治疗为主。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跟骨骨刺引起的疼痛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非药物治疗的应用,如适当的休息、温和的物理治疗等。同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尤其是钙质的摄入,以维持骨骼健康,延缓骨骼退变。
(二)年轻人
年轻人出现跟骨骨刺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站立、穿不合适的鞋子等。在治疗时,首先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选择合适的鞋子,减轻足跟部的压力。同时,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较为适用,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治疗。
总之,跟骨骨刺是一种与年龄、劳损等多种因素相关的足部疾病,通过了解其形成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干预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应对跟骨骨刺相关问题,不同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