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治疗方法
肘关节脱位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有手法复位(如足蹬法、牵引推拿法,儿童手法复位需轻柔)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失败或合并严重损伤时采用);固定分为外固定(石膏托、支具固定,儿童注意松紧度)和内固定(手术复位时可能采用);康复治疗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和手指活动,中期增加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训练,后期全面训练恢复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同患者需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
对于新鲜肘关节脱位,通常采用手法复位。常见的方法有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在持续牵引下,缓慢内收、内旋患肢,同时足跟向外上方顶推肱骨下端,即可使脱位的肘关节复位。该方法基于力学原理,通过牵引和旋转等操作恢复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临床应用广泛且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其有效性。对于儿童肘关节脱位,由于儿童骨骼、关节的解剖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手法复位时需更加轻柔,遵循儿童骨科的操作规范,利用儿童关节相对松弛等特点进行复位,要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
还有牵引推拿法等,通过逐步增加牵引力量并配合适当的推拿动作来实现复位。
2.手术复位:
当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存在合并严重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需行手术复位。例如,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髁间骨折等复杂情况,手术可以更精准地恢复关节结构。手术需要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依据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等,借助器械来准确复位脱位的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为后续的康复创造条件。
二、固定治疗
1.外固定:
复位成功后一般需要进行固定。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石膏托固定,将肘关节固定在功能位或适当的屈曲位,石膏托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环境,限制肘关节的异常活动,促进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石膏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一般固定时间约为2-3周,之后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固定方案。
也可采用支具固定,支具相对石膏更具可调节性,患者舒适度可能更高,同样可以起到固定肘关节、限制异常活动的作用,适用于一些复位后需要相对稳定固定但又希望有一定活动度的患者,比如部分成人患者在恢复后期可考虑使用支具固定来辅助康复。
2.内固定:
在手术复位的同时,可能需要进行内固定。当存在骨折等情况时,使用钢板、钢钉等内固定材料来稳定骨折端和脱位的关节,保证复位后的关节能够维持在正常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内固定材料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骨折的类型、部位等因素来决定,内固定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内固定物是否有松动等情况发生。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复位固定后早期(1-2周内),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比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有利于上肢血液回流和手指功能的维持。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趣味性,以吸引儿童配合训练,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手指的活动等,避免儿童因不配合而影响康复效果。
2.中期康复:
固定2-3周后,可逐步增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屈伸练习,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缓慢活动肘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也可以让患者进行主动辅助屈伸活动,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进行屈伸练习。此阶段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的进度可能有所不同,成人相对儿童可能恢复速度稍快,但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后期康复:
拆除固定后,要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肘关节的主动屈伸、旋转等功能训练,同时结合力量训练,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手部力量训练,逐步恢复肘关节的正常功能和上肢的整体力量。可以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持物等,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需要在控制血糖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钙剂等促进骨骼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