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肝炎是什么病
脂肪肝肝炎是在脂肪肝基础上有炎症反应的肝脏疾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早期多无症状,进展后有相应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并针对基础疾病治疗,预防需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一、脂肪肝肝炎的定义
脂肪肝肝炎是一种肝脏疾病,它是在脂肪肝的基础上,肝脏出现了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肝脏内脂肪含量有一定比例,当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超过肝脏重量的5%-10%,就可能发展为脂肪肝,而如果同时伴有肝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就称为脂肪肝肝炎。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发病情况有差异,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脂肪肝肝炎,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脂肪代谢能力下降等有关;儿童时期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比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也可能逐渐引发脂肪肝肝炎,且儿童期发病如果未及时干预,可能会持续影响其肝脏健康及生长发育。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没有特殊基础疾病等情况下,男女患病概率在整体人群中无显著特异性差异,但某些特殊情况,如女性在妊娠、绝经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脂肪代谢,从而对脂肪肝肝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重要诱因。例如过多摄入油炸食品、甜品、动物内脏等,会使体内脂肪合成增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并引发炎症。研究表明,每日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等,会干扰肝脏的正常脂肪代谢过程,增加脂肪肝肝炎发生风险。
运动方面: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脂肪消耗减少,容易造成脂肪在肝脏沉积。长期久坐、很少进行有氧运动的人,患脂肪肝肝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会影响脂肪代谢,使得肝脏内脂肪合成增加、分解减少,更容易并发脂肪肝肝炎;有高脂血症病史的人,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肝脏处理脂质的负担加重,也易引发脂肪肝肝炎。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多数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仅感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等,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肝区隐痛、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表现。黄疸的出现是因为肝脏炎症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现象。
对于特殊人群的表现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脂肪肝肝炎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因为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进而阻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可能出现肝脏轻度肿大等体征,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往往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来及时发现问题。
老年患者:老年脂肪肝肝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临床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症状所掩盖,且病情进展相对较隐匿,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
四、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光点细密等脂肪肝的影像学表现,还能初步判断肝脏脂肪变的程度等情况。一般根据肝脏回声强度与周围组织的对比来大致评估脂肪肝的严重程度。
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脂肪含量等情况,通过测量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来评估脂肪肝程度,当肝脏与脾脏CT值之比小于1时,提示有脂肪肝可能。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异常,反映肝细胞受到炎症损伤。一般来说,ALT升高往往更明显,但AST/ALT比值可能有一定变化,在脂肪肝肝炎时可能比值小于1等。
血脂检查:多数患者会伴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水平升高,这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相关。
五、治疗与预防相关原则
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为主:对于大多数脂肪肝肝炎患者,首先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的摄入,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以促进脂肪消耗。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需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有利于脂肪肝肝炎病情的改善。例如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有助于改善脂肪代谢紊乱情况。
预防要点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从青少年时期就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能量食物,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成年人也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坚持适度运动,维持正常体重。正常体重范围可以通过体质指数(BMI)来衡量,BMI在18.5-23.9kg/㎡为正常范围,保持在这个范围有助于降低脂肪肝肝炎的发生风险。
定期健康体检:尤其是有脂肪肝肝炎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功能、血脂、腹部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脂肪肝肝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