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病变致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诊断方法包括胃镜等,治疗原则有一般急救等,预防需积极治基础病、注意饮食生活方式及定期体检。
一、定义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也属于此范畴。
二、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发生出血。溃疡可侵蚀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长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易罹患,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再出血风险较高。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扩张、迂曲,易破裂出血。肝硬化患者中此类情况较为常见,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的肝硬化等均可能引发,男性患者相对较多,有肝硬化病史者需高度警惕。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严重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引起。各种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有上述应激因素接触史者易患病,如大手术后患者、严重外伤患者等。
4.上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快,血供不足,可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导致出血。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有肿瘤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腌制食物等)者风险增加。
5.其他病因: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因剧烈呕吐等导致食管下端和贲门黏膜撕裂出血;胆道出血等。不同病因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中的发生概率有所差异。
三、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表现为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仅有黑便;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出血量大、速度快时,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呕血多呈暗红色或咖啡色,黑便则呈柏油样,有腥臭味。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不同年龄人群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耐受性相对较差,更易出现严重的循环衰竭表现。
3.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后可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慢性失血者可逐渐出现贫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贫血表现有所差异,儿童贫血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可能因贫血出现月经异常等。
4.发热:多数患者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降至正常。发热机制可能与出血量较大,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病变,明确出血的部位、病因,并可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诊断阳性率较高。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检查,需充分评估麻醉风险。
2.血常规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判断贫血的程度及出血是否在继续。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可逐渐下降。
3.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但不能确定出血部位及病因。
4.影像学检查:如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对于胃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病因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有助于发现血管病变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等。
2.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量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必要时输血,纠正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对于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患者,需注意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发生急性肺水肿。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适用于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出血;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内镜下止血: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套扎止血等。
手术治疗:对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出血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对于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肝硬化患者,应积极防治并发症,降低门静脉高压。
2.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规律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对于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应权衡利弊,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上消化道疾病,及时治疗。特别是中老年人、有上消化道疾病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应重视定期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