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严重分娩期并发症,发病机制与羊水有形成分致机械性肺动脉高压、激活凝血系统致DIC及过敏样反应相关;高危因素包括产妇因素(高龄、经产妇及胎膜早破等产科情况)和分娩相关因素(急产、催产素不当使用及子宫损伤);不同人群需分别加强产前产后监测处理,有产科高危情况产妇要充分评估准备、加强监护及及时抢救。
相关高危因素
产妇因素:高龄产妇(年龄≥35岁)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产妇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子宫肌层弹性等可能出现改变,使得羊水更易进入母体循环;经产妇的宫颈和宫体扩张相对较松弛,也可能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另外,胎膜早破、人工破膜、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产科情况也是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胎膜早破时,羊水可通过宫颈黏膜静脉或胎盘附着处的静脉窦进入母体;胎盘早剥时,胎盘后血肿使子宫静脉压升高,促使羊水进入母体循环。
分娩相关因素:急产(总产程<3小时)时,子宫收缩过强,宫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容易导致羊水快速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催产素使用不当引起过强宫缩时,同样会增加宫腔内压力,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此外,子宫体或子宫颈的损伤,如子宫颈裂伤、剖宫产时子宫切口的损伤等,使得羊水更容易通过受损的血管进入母体循环。
不同人群的风险差异及注意事项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在孕期应加强产前检查,密切监测自身及胎儿情况。在分娩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地观察产程进展,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宫缩过强等,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因为高龄产妇自身的生理储备能力相对下降,对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耐受能力较差。
经产妇:经产妇虽然有过分娩经历,但仍不能忽视羊水栓塞的风险。在孕期和分娩期都要遵循产科的常规监测和处理流程,尤其在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可能引发羊水栓塞的产科情况出现时,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进行处理,以保障母婴安全。
存在产科高危情况的产妇:对于有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产科高危情况的产妇,在产前应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制定个性化的分娩方案。分娩过程中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变化,一旦怀疑羊水栓塞,要立即启动多学科抢救团队进行抢救,最大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