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是脑缺血、缺氧致脑部病变,新生儿多因围生期窒息,成人常见于心脏骤停等;发病机制涉及能量代谢障碍等;临床表现新生儿分轻中重,成人有意识障碍等;诊断新生儿靠围生期窒息史等检查,成人靠病史等检查;预后新生儿轻中重不同,成人与损伤程度等有关;预防新生儿加强围生期保健,成人积极治基础病等
一、定义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血、缺氧导致的脑部病变,多发生于新生儿,也可见于成人心脏骤停、严重窒息等情况。
二、病因
新生儿:多因围生期窒息引起,如胎儿在宫内窘迫、分娩过程中呼吸循环受阻等。
成人:常见于心脏骤停、严重的肺部疾病(如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大失血等引起脑供血供氧不足的情况。
三、发病机制
脑缺血缺氧时,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水潴留,引起细胞水肿;同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可损伤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进一步加重细胞损伤;炎症介质释放,会导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
四、临床表现
新生儿
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兴奋、肢体颤动等,肌张力正常或增高,原始反射正常,预后较好。
中度:出生24-72小时症状明显,意识模糊,嗜睡,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常有惊厥。
重度:出生72小时以上症状严重,昏迷,肌张力松软,原始反射消失,多有频繁惊厥,呼吸不规则等,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成人:可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嗜睡等,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肢体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
五、诊断
新生儿:主要依据围生期窒息史、临床表现及头颅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头颅超声可早期发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等病变;头颅CT在出生后2-5天检查,可显示脑实质低密度影等改变;MRI对脑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能更准确地评估脑组织损伤情况。
成人:结合病史、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发现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改变。
六、预后
新生儿:轻度患者预后较好,多数可正常发育;中度患者部分可恢复,部分留有轻-中度神经系统后遗症;重度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严重智力低下、癫痫、脑瘫等后遗症。
成人:预后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轻度脑缺血缺氧经及时治疗可能恢复较好;重度脑缺血缺氧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存活者也常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七、预防
新生儿:加强围生期保健,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提高助产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成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心肺疾病等,避免心脏骤停等情况的发生;在高危操作时,如大手术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纠正脑缺血缺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