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病机制
结核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引发原发性肺结核,多在肺通气好部位初始感染,巨噬细胞吞噬结核菌启动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参与形成细胞免疫应答,进而形成原发综合征,免疫正常个体多数播散被控,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血行播散致严重并发症风险较高。
一、结核菌的入侵与初始感染
1.结核菌的侵入途径:原发性肺结核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通常是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而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可能在生活中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更易通过呼吸道吸入结核菌。例如,在家庭中有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时,儿童感染风险增加。
2.初始感染部位:结核菌进入人体后,多在肺部通气较好的部位,如肺上叶底部、肺下叶上部等部位开始初始感染。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肺泡巨噬细胞容易捕捉结核菌,并且局部的免疫环境等因素适合结核菌的初始定植和感染过程的启动。
二、免疫反应的启动
1.巨噬细胞的作用:当结核菌进入肺泡后,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会试图将结核菌杀灭,但部分结核菌在巨噬细胞内得以存活。此时,巨噬细胞会启动免疫应答相关的信号传导等过程,将结核菌的抗原信息呈递给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从而激活细胞免疫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巨噬细胞的功能以及T淋巴细胞的反应活性等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在面对结核菌感染时,免疫反应的启动和调节可能相对缓慢或不够完善。
2.T淋巴细胞的参与: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会进一步分化,如Th1细胞被激活,Th1细胞分泌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巨噬细胞杀灭结核菌的能力,同时募集更多的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形成细胞免疫应答的核心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的人群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不同,儿童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可能与成人存在差异,影响免疫反应对结核菌的控制效果。
三、原发综合征的形成
1.病灶的发展:随着免疫反应的进行,感染部位会逐渐形成炎症反应,结核菌在局部繁殖,周围出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形成原发病灶。同时,结核菌会沿着淋巴管引流到所属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和肿大,这样就形成了原发综合征,即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三者组成的典型病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淋巴结相对较为丰富,且淋巴回流较快等因素,原发综合征的表现可能在影像学上更易观察到明显的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2.潜在的播散风险:在原发综合征形成过程中,部分结核菌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血行播散。但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播散会被机体的免疫反应控制,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仅表现为暂时的菌血症。然而,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血行播散导致全身播散性结核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引发如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