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有明确异物吸入史,多发生于进食等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患儿表现有差异,免疫力低下人群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1.异物吸入史
大多数患儿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多发生于进食过程中哭闹、嬉笑、跑跳时,婴幼儿常因口含小物品玩耍、进食时不慎吸入。例如,幼儿将硬币、豆类、小玩具等放入口中,在嬉笑、哭闹、跑跳时易误吸入气道。
2.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
异物停留于声门区:异物瞬间阻塞声门及气管上段,可立即出现剧烈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青紫。若异物较小,部分通过声门进入气管,呛咳可暂时缓解,但会出现吸气性喘鸣。
异物停留于气管、支气管内:
刺激性咳嗽:异物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引起剧烈刺激性咳嗽,呈阵发性,有时可伴有喘息。随着时间推移,咳嗽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仍存在气道刺激相关表现。例如,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阵发性呛咳后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
呼吸困难:根据异物阻塞程度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不完全阻塞时,患儿可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时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如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及剑突下在吸气时明显凹陷;完全阻塞时,患儿可迅速出现窒息、面色苍白或发绀等严重表现。
肺部听诊异常:异物停留于气管、支气管内时,可闻及肺部呼吸音改变,如患侧呼吸音减弱、粗糙,有时可闻及哮鸣音。若异物长期停留,可导致肺部感染,此时可闻及湿啰音等。例如,异物停留时间较长引发肺炎时,双肺可闻及较多湿啰音。
3.不同年龄患儿的表现差异
婴幼儿: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病史,异物吸入后常突然出现呛咳、憋气,面色苍白或发绀,家长常能回忆起异物吸入的过程。由于婴幼儿气道较狭窄,异物容易导致气道阻塞,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异物吸入后可能很快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且由于其咳嗽反射较弱,咳嗽症状可能不如年长儿典型。
年长儿:年长儿能够表达部分症状,如能诉说呛咳史、胸痛、呼吸困难等。其临床表现相对婴幼儿可能更具多样性,咳嗽症状可能相对典型,部分患儿可能能明确指出异物吸入的诱因等情况。例如,学龄儿童可能会清楚描述在进食坚果时突然出现呛咳等情况。
4.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异物吸入后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一旦发生支气管异物,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因为免疫力低下人群自身清除感染等的能力较弱,所以对于异物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等更容易加重。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因反应较迟钝,异物吸入史可能不明确。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咳嗽症状可能较轻,而呼吸困难等表现可能相对隐匿。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支气管异物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加重,需特别注意综合评估病情,及时诊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