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乏力有哪些原因
宫缩乏力由多因素引起,孕妇自身因素包括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发育不良及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胎儿-胎盘因素有胎儿过大、胎盘异常;分娩过程因素包含产程延长、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药物因素是镇静剂使用不当也会导致宫缩乏力。
一、孕妇自身因素
1.子宫因素
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情况可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导致子宫肌纤维失去正常收缩能力。例如,多胎妊娠时,子宫腔容积明显增大,肌纤维被过度拉长,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子宫肌纤维不能有效收缩,从而引发宫缩乏力。
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子宫肌壁间肌瘤等可影响子宫肌纤维的正常发育,使子宫收缩力减弱。如子宫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妨碍子宫肌纤维的正常收缩功能,在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宫缩乏力。
2.产妇精神心理因素
初产妇对分娩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这种精神心理因素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抑制子宫收缩。研究表明,产妇在分娩时过度紧张、焦虑,会使体内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进而引起宫缩乏力。例如,一些初次分娩的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过程的了解,担心分娩疼痛、胎儿安全等问题,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宫缩乏力的发生率增加。
产妇对分娩的认知不足,错误地认为分娩会非常痛苦且危险,也会影响宫缩的正常进行。
二、胎儿-胎盘因素
1.胎儿过大
胎儿体重过大(如胎儿体重≥4000g)时,胎儿通过产道时对子宫下段及宫颈的压迫不均匀,影响子宫正常收缩。例如,巨大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先露部对子宫下段及宫颈的扩张作用不充分,子宫收缩力难以有效发挥,从而导致宫缩乏力。
2.胎盘因素
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胎盘异常情况,可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胎盘早剥时,剥离面的血液刺激子宫肌层,可引起子宫收缩不协调;前置胎盘时,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影响子宫下段的正常收缩,导致宫缩乏力。例如,前置胎盘患者在临产后,子宫下段不断伸展,而胎盘不能相应伸展,影响子宫收缩,容易出现宫缩乏力及产后出血等情况。
三、分娩过程因素
1.产程延长
第一产程潜伏期延长或活跃期延长等产程异常情况,可导致产妇疲劳、体力消耗过大,进而影响子宫收缩。产妇在产程中长时间不能有效用力,子宫肌纤维持续紧张后疲劳,收缩力减弱。例如,第一产程潜伏期超过16小时,产妇体力消耗严重,子宫收缩力会明显下降,引发宫缩乏力。
2.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
头盆不称时,胎儿先露部不能与骨盆入口充分衔接,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进而引起宫缩乏力。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等,胎儿先露部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影响子宫收缩的正常启动和进行。例如,臀位分娩时,胎儿臀部先露,不能像头先露那样有效地压迫宫颈,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的发生率增加。
四、药物因素
1.镇静剂使用不当
分娩过程中不合理使用镇静剂,如在产程早期过早使用吗啡、哌替啶等镇静剂,可抑制子宫收缩。这些药物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同时也会对产妇的子宫平滑肌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宫缩乏力。例如,在产妇宫缩尚未乏力时过早使用哌替啶,可能会使子宫收缩受到抑制,影响产程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