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是分娩期极其严重并发症,发病机制是羊水有形成分进母体血致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有呼吸循环衰竭、出血倾向、急性肾衰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过敏、纠正呼吸循环衰竭、抗DIC、预防肾衰竭,预防需严格掌握指征、合理用缩宫素、对高危产妇密切观察,还对产妇、高龄产妇、有不良孕产史产妇有温馨提示
一、羊水栓塞的定义
羊水栓塞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等一系列严重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二、羊水栓塞的发病机制
羊水内的有形成分(如胎儿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可通过机械性阻塞肺血管,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具体来说,羊水中的成分作为抗原,可激发母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等,进而影响多个重要脏器的功能。
三、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
1.呼吸循环衰竭: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短时间内,产妇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表现,这是由于羊水成分阻塞肺血管,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及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2.出血倾向:患者可出现难以控制的全身广泛性出血,如阴道大量流血、皮肤黏膜瘀斑、伤口及针眼渗血等,这是因为羊水激活了凝血系统,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并继发纤溶亢进,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3.急性肾衰竭:由于休克和DIC导致肾灌注不足,出现少尿、无尿及尿毒症表现。
四、羊水栓塞的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分娩或钳刮时出现的上述临床表现,应初步考虑羊水栓塞。
2.实验室检查
DIC相关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提示存在DIC。
血涂片检查:可发现血涂片中存在胎儿有形成分,如找到鳞状上皮细胞、毳毛等。
心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等提示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五、羊水栓塞的治疗
1.抗过敏:立即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缓解过敏反应。
2.纠正呼吸循环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维持血压;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等改善心功能。
3.抗DIC治疗:早期应用肝素抗凝,晚期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等。
4.预防肾衰竭:维持有效血容量,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
六、羊水栓塞的预防
1.严格掌握人工破膜指征,避免在宫缩过强时进行人工破膜。
2.合理使用缩宫素,避免宫缩过强。
3.对有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密切观察,做好抢救准备。
七、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产妇:孕期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分娩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如呼吸困难、出血等,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抢救。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孕期更应加强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情况,分娩时要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有不良孕产史的产妇:此类产妇再次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可能增加,孕期需加强监测,分娩过程中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