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致脑组织缺血软化,梗死灶直径2-15毫米,发病与血管、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与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有关,症状多样,影像学有CT和MRI表现,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需与脑白质疏松症、颅内肿瘤等鉴别。
一、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较小,直径一般在2-15毫米之间。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高血压是主要的相关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导致血管闭塞。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
动脉硬化也是重要因素,动脉硬化使得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容易在脑深部小动脉处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引发腔隙性梗死。
2.血流动力学因素
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压突然降低,脑深部的小动脉血流灌注不足,也可能引发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例如,一些患者在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或服用降压药物不当导致血压骤降,都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和功能逐渐下降,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加,所以50-70岁年龄段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发年龄段。
2.性别因素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对较多有关,这些因素会加重血管损害。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促进血管病变的发生,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发病几率。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血脂、血糖容易升高,不利于血管健康,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可能。
4.病史因素
高血压病史: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脑内小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和闭塞,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病史: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糖代谢紊乱,会加速血管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得脑深部小动脉更容易发生病变,增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四、临床表现
1.症状多样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也可能出现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麻木、感觉减退等;还可能出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伴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等。
2.症状特点
症状一般较轻,进展缓慢,但如果多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可能会逐渐出现认知功能减退、步态异常等情况。
五、影像学表现
头颅CT检查可见多个小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2-15毫米之间;头颅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更为敏感,可发现早期的病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合头颅CT或MRI发现多个小的梗死病灶,即可考虑诊断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2.鉴别诊断
需要与脑白质疏松症相鉴别,脑白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表现与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有所不同,且临床症状特点也有差异;还需要与颅内肿瘤等疾病相鉴别,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如增强MRI等可以帮助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