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怀孕会得卵巢癌
怀孕相关的激素、免疫及炎症因素、遗传与表观遗传因素、生育次数与年龄因素、生活方式与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卵巢癌发生风险,未孕女性长期持续排卵、孕激素水平低等易致卵巢癌,怀孕时免疫耐受等可能增加风险,遗传易感性基因、表观遗传改变等也有影响,生育次数少、高龄、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妇科病史等也会协同作用增加卵巢癌风险。
一、激素相关因素
1.持续排卵学说:正常的卵巢排卵过程中,卵巢表面上皮会不断损伤与修复。怀孕时女性停止排卵,这一过程得以暂停,从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卵巢癌风险。而未孕女性长期持续排卵,卵巢表面上皮反复修复,增加了细胞异常突变的几率,从而可能引发卵巢癌。例如有研究发现,未产妇发生卵巢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就是因为她们经历了更多次的排卵周期,使得卵巢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循环更频繁,增加了遗传物质改变的可能性。
2.孕激素保护作用:孕激素对卵巢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怀孕时体内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孕激素可以抑制卵巢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诱导其分化,还能调节细胞的凋亡等过程。而未孕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发挥这种保护效应,使得卵巢上皮细胞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发生癌变。
二、免疫及炎症因素
1.免疫调节变化:怀孕会引起母体免疫系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怀孕时母体处于一种免疫耐受状态,有利于胚胎的着床和发育。这种免疫耐受状态会影响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在免疫耐受状态下,机体对潜在的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可能会减弱,使得癌细胞有更多机会逃避免疫攻击,从而增加了卵巢癌发生的风险。不过,这种免疫耐受状态是短暂的,分娩后免疫系统会逐渐恢复正常的免疫监视功能。
2.炎症相关影响:怀孕过程中可能会伴随一些炎症反应的变化。有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怀孕时体内的炎症微环境可能会发生改变,一些炎症因子的水平会出现波动。如果这种炎症微环境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可能会促进卵巢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例如,某些炎症因子可能会刺激卵巢上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或者诱导血管生成等,为卵巢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三、遗传与表观遗传因素
1.遗传易感性:部分女性本身存在卵巢癌相关的遗传易感性基因。怀孕这一过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携带遗传易感性基因女性的卵巢癌发病风险。例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原本就较高,怀孕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遗传易感性带来的风险,反而在怀孕相关的激素变化、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能会加速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不过,并非所有携带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女性都会在怀孕后必然患卵巢癌,只是相对来说风险有所变化。
2.表观遗传改变:怀孕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表观遗传的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这些表观遗传改变可能会影响卵巢相关基因的表达。如果表观遗传改变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卵巢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失调,进而引发细胞的恶性转化。例如,某些基因的过度甲基化可能会导致其沉默,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增加卵巢癌的发生几率。而且这种表观遗传改变可能会在怀孕过程中受到激素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对卵巢癌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
四、其他因素
1.生育次数与年龄因素:生育次数较少的女性相对更易患卵巢癌,而怀孕是生育的重要环节。同时,女性的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怀孕相关的生理变化对卵巢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高龄产妇怀孕时,其身体各方面机能包括卵巢的机能相对下降,怀孕过程中激素等变化对卵巢的作用可能不如年轻女性那样有利,增加了卵巢癌的发生风险。而且随着年龄增加,自身的遗传、表观遗传等方面发生异常改变的几率也会升高,综合这些因素使得高龄怀孕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相对增加。
2.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虽然生活方式本身不是直接导致怀孕时得卵巢癌的原因,但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与怀孕过程相互作用影响卵巢癌风险。例如,长期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在怀孕时进一步干扰机体的激素平衡、免疫功能等,增加卵巢癌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如果女性既往有一些妇科相关病史,如盆腔炎等,怀孕时这些病史可能会影响怀孕过程中的炎症状态等,进而间接影响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