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什么
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机制是羊水有形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呼吸循环衰竭、出血倾向、多器官功能衰竭,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产妇、多产妇、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子宫收缩过强、胎盘早剥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并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抗过敏、纠正呼吸循环衰竭、防治DIC、预防肾衰竭、预防感染等,预后凶险,病死率高,可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措施预防。
羊水栓塞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分娩并发症,它是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羊水内含有形物质如胎儿毳毛、角化上皮、胎脂、胎粪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可通过机械性阻塞肺血管,同时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例如,羊水中的有形成分作为栓子,阻塞肺小血管,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衰竭,同时左心回心血量减少,导致低血压甚至休克;激活的凝血系统会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并产生大量促凝物质,引发DIC,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
1.呼吸循环衰竭:在分娩过程中或shortlyafter,产妇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表现。这是因为羊水栓子阻塞肺动脉,导致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低氧血症,同时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使支气管痉挛,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
2.出血倾向:患者可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出血、伤口及针眼渗血、血尿等。这主要是由于DIC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及纤溶系统被激活,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3.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受损。例如,肾脏功能受损可出现少尿、无尿及肾功能衰竭的表现;脑缺氧可导致意识障碍等。
三、高危因素
1.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产妇的机体功能及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子宫肌层对羊水的屏障作用可能减弱等,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
2.多产妇:经产妇子宫肌层损伤等情况相对较多,子宫收缩过强或急产等情况易导致羊膜腔内压力过高,使得羊水更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3.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胎膜破裂时,羊膜腔与母体血液循环之间的屏障被破坏,羊水更容易通过破损的胎膜静脉窦进入母体循环。
4.子宫收缩过强:子宫收缩过强会使子宫内压力增高,促使羊水挤入破裂的小静脉内,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5.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时,子宫血窦开放,羊水可通过开放的血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例如,血液中可找到羊水有形成分是诊断羊水栓塞的重要依据之一;DIC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有助于诊断DIC;肺动脉高压等情况可通过肺动脉造影等检查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需要与子痫、空气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相鉴别。例如,子痫多有高血压、蛋白尿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表现,而羊水栓塞除了有上述严重的循环呼吸等系统表现外,还有羊水有形成分等特殊的实验室依据;空气栓塞多有空气进入血液循环的明确诱因,如静脉穿刺等操作时,可通过相关病史及检查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1.抗过敏:立即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抗过敏治疗,以缓解过敏反应,改善机体的应激状态。
2.纠正呼吸循环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积极抗休克,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有效循环。
3.防治DIC:早期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晚期根据凝血功能情况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
4.预防肾衰竭: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保证肾脏灌注,必要时使用利尿剂等。
5.预防感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羊水栓塞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其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抢救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抢救,部分患者可存活,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预后不良。
2.预防: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严密观察产程,正确掌握催产素的使用指征,避免子宫收缩过强;人工破膜时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等,尽量减少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加强产前检查及产时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特殊人群方面,高龄产妇、多产妇等高危人群在孕期应加强保健,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情况。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需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发生,一旦出现相关可疑表现,应立即启动抢救流程,争分夺秒进行救治,最大程度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