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怎么回事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有特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有相应表现,诊断靠病史等结合检查,预防要控基础病、改生活方式等,治疗分一般和药物,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定义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这些病变范围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15毫米之间。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使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高血压会使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当血压波动时,更容易影响脑深部小动脉的血流灌注。例如,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脑内小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较为常见,随着血压持续升高,小动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逐渐发生病变,增加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管腔狭窄。脑深部的穿通动脉自主动脉直接分出,承受压力较高,更容易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闭塞。动脉硬化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血小板和脂质沉积,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2.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如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也可能参与发病。高血脂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在脑深部小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同时高血糖状态下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也不利于血液在小血管内的流动,增加了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即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有症状的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伴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发病后迅速达到高峰,且症状相对稳定,一般不会进行性加重。
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具体表现因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而异。如果梗死灶位于重要的功能区,可能会出现相对较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若梗死灶较小且位于非重要功能区,症状可能较轻微。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代偿能力减弱等因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可能相对隐匿,部分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步态不稳等,容易被忽视。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可能只是在日常活动中出现轻微的行走不稳,而未及时意识到是脑梗死相关症状。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类人群本身存在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容易反复。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脑内小动脉持续处于高压状态,更容易再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反复出现。
四、影像学表现
1.头颅CT检查
表现为直径小于15毫米的类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在CT上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对于初步诊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有重要价值。例如,基底节区的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在头颅CT上表现为基底节区的小片状低密度影。
2.头颅MRI检查
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比CT更敏感,尤其是在早期梗死灶,MRI可以更早地发现异常信号。在MRI上,梗死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细节,包括是否存在多个病灶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对于一些微小的腔隙性梗死灶,MRI能够更早、更准确地检测出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依据: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史,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合头颅CT或MRI发现脑内多发的小梗死灶即可诊断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例如,一位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出现了纯运动性轻偏瘫的症状,头颅MRI显示基底节区等部位有多个小的梗死灶,即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的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且症状可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通常无责任病灶。而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持续存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内的梗死灶。例如,TIA患者在发作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但在24小时内症状完全消失,而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持续存在且有影像学证据支持。
脑栓塞:脑栓塞通常起病急骤,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等,梗死灶一般较大,且症状较重。而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梗死灶较小,症状相对较轻,起病相对较缓。例如,脑栓塞患者可能在活动中突然出现严重的偏瘫、意识障碍等,而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相对温和。
六、预防与治疗
1.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高危人群可进一步降低血压,但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等。对于高血脂患者,应调整血脂水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应劝导患者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等,减少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等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头颅MRI或CT检查以及相关的血液指标检测。
2.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应注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监测血压、呼吸等。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对于卧床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在使用时要注意患者的禁忌证,如胃肠道出血病史等。同时,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由医生综合判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时,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可能较差。在预防方面,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要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防止跌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发生脑梗死后续发的肢体活动障碍等可能增加跌倒风险,进而导致二次损伤。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由于妊娠期女性的特殊生理状态,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许多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在预防方面,妊娠期女性要控制好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血管情况,但要避免过度医疗检查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儿童:儿童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非常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特殊病因有关。如果儿童出现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要高度重视,尽快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禁忌,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但一旦需要药物治疗,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儿童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