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右下腹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腹部肿块;有全身症状如午后低热或不规则热伴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营养不良;还有其他表现如增生型肠结核易致肠梗阻,少见瘘管形成。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因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或钝痛,有时在进餐时诱发,与进餐引起胃肠反射或肠内容物通过病变部位有关,进食后使病变肠曲痉挛或蠕动加强,疼痛随之加重,排便后可稍有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肠结核腹痛可能相对更难以准确表述,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2.腹泻与便秘交替:溃疡型肠结核常表现为腹泻,粪便呈糊状,一般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这是因为肠黏膜炎症和溃疡使肠蠕动加快、排空加速,以及继发性吸收不良所致。而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要表现,是由于病变部位肠管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
3.腹部肿块: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常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较固定、伴有轻至中度压痛。这是由于肠壁增厚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有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等导致。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有午后低热或不规则热,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毒血症状。发热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不同性别在发热表现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可能会影响对发热程度的感知等。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吸烟饮酒等习惯的人群,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使发热等结核毒血症状更易出现且恢复相对较慢。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肠结核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重且发热等表现更具特征性。
2.营养不良:长期的肠道症状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出现体重减轻、贫血、维生素缺乏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情况。
三、其他表现
1.肠梗阻: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老年患者由于肠道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发生肠梗阻时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2.瘘管形成:少见,多因肠结核病变穿透肠壁与周围组织粘连、破溃形成,可伴有相应部位的脓肿、窦道等表现,这种情况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